中評社北京10月22日電/今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過去五年是中國體育全面轉型、多元體育構架雛形初現的重要階段——從競技體育獨大的“偏科”時期進入了競技體育、全民健身和體育產業齊頭并進的多元時代。同時,體育與教育、文化的結合日趨緊密,人格塑造、注重青少年綜合素質的培養作為體育的重要功能獲得了社會越來越高的認知度。體育的內涵更加豐富,範疇更加延展,開始真正發揮在社會、經濟、文化領域的多重複合功效,為建設小康社會作出了應有貢獻。
“十二五”時期,人們見證了中國體育在“後北京奧運時代”的轉型調整:競技體育開始遵循人才培養管理的科學規律并注重人的全面發展,全民健身逐漸成為社會時尚并上升為國家戰略,足改方案出台引領體育全面進入改革“深水區”,以及職業體育、體育產業在政策東風下開始迸發出巨大的潛能。
過去五年,競技體育依然輝煌。在倫敦,中國連續第三屆奧運會占據金牌榜前兩位,證明了體育大國的地位不可撼動。兩個基礎大項游泳、田徑多次實現歷史性突破,中國女排重返輝煌之巔,體現了中國體育界在人才培養、訓練管理上開始遵循科學規律的可喜進步。
也是在這一時期,國足、國奧連續“泰囧”,仁川亞運會上足球和籃球集體低迷,讓體育界和全社會對“金牌指揮棒”思維的急功近利、訓練管理體系的落後、忽略草根普及造成的人才嚴重匱乏等痼疾進行了集中批評和深刻反思。姚明、劉翔、李娜等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明星相繼退役,讓中國體育進入巨星真空期。社會各界對下一個全民偶像、體育名片的呼喚,反映了社會對榜樣力量、中國形象和更多正能量的期盼。
同社會其他領域相呼應, “轉型”和“改革”也成為中國體育在“十二五”時期的兩大關鍵詞。
體育改革已經進入“深水區”。《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的公布,以及隨後實施的中國足協改革方案,使管辦分離、簡政放權、去行政化的體制改革成為重要破題點。這不僅指明了備受關注的足球改革發展的路徑,也將對其他運動項目和中國體育的整體改革乃至中國社會的改革起到示範引領作用。中國足球的改革不僅成為中國體育改革的突破口,也將成為中國社會改革的試驗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