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20日電/“上一次全國範圍內的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還是在2007年,按照每5年1次調查的設計,我們應該在2012年發布當年調查公報,但是為了與國家‘十二五’規劃相契合,我們選擇在今年完成2014年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這樣既可以評估‘十二五’規劃的相關狀況,又可以為制定‘十三五’計劃提供科學依據。”在解讀本周公布的《2014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公報》時,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群衆體育研究中心主任江崇民告訴記者,“與2007年總局公布的全民健身活動數據相比,2014年我國城鄉居民體育鍛煉意識增強,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增高,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百分比明顯增加,人均體育消費水平大幅度提高,‘就近就便鍛煉’和‘花錢買健康’已經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調查結果還顯示,越來越多的城鄉居民到公共體育場所進行體育鍛煉,顯現了近年來我國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建設的成效,為全民參加體育鍛煉提供了保障。”
盡管,進步趨勢順理成章,但《2014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公報》并未回避全民健身活動當中的老大難問題,比如“場地不足”和“時間少”仍然是城鄉居民缺席體育鍛煉的主要原因。
“場地設施是開展體育鍛煉的重要資源,在2007年調查的各項障礙中,‘缺少場地設施’占比12.1%,位列第三,本次同樣列第三。雖然,近年來場地設施等硬件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鍛煉場地不足仍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制約因素。”上海體科所研究員劉欣說。
此外,“缺乏組織”選項比例顯著上升,劉欣表示,這反映出兩個新的問題,“一是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運動健身行列,其中不少人因不太擅長、或很久沒有參加體育運動,在起步階段需要得到指導和幫助,他們缺知識、缺技能、怕受傷、怕被嘲笑,碰到問題得不到解決,這必然會影響他們的體育參與行為;二是我們的支持環境還不完善,宣傳發動、知識傳播、技術指導、效果評估、團隊激勵這些對人們鍛煉行為具有積極作用、對科學健身具有重要支撑的軟件服務資源,還不能滿足廣大民衆日益增長的、多樣化的健身需求。體育公共服務體系是支撑全民健身發展的重要基礎,重硬件,更要重軟件,這是其未來發展完善的重要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