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13日電/駝鈴聲聲,帆影幢幢,曾經從中國出發、貫通千年的陸上海上通道,如今換為更加高效的交通方式和信息渠道。交流往來生生不息,傳承和弘揚絲路友好合作精神,依然是這個時代的人心所向。作為“民心相通”的一項重要內容,千百年來絲路上的體育交流一直是文化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往事越千年,讓我們用體育文化傳承的視角,去感知絲路上的古風古韵。
鑿空西域的“初識”
“張騫鑿空西域,使絲綢之路不僅促進了漢代的興盛,也有利於當時中原與西域地區的經濟貿易來往。作為最先展開交流的領域之一,體育文化也得到了廣泛的傳播與交流。”體育史專家、西安體育學院教授王增明說。
在漢代開辟的陸上絲綢之路狹長古道上,生活著烏孫、康居、月氏、匈奴等多個民族群體,積澱了豐富的文化資源,也為相互間開展體育交流創造了條件。其中,蹴鞠和摔跤等民間體育在當時最為盛行。
西安博物院館藏的一具出土自陝西西安的漢代蹴鞠俑,雖然由於年代久遠,人的相貌塑造已經磨滅,但是人物張開身體挑球的動作依舊活靈活現。特別是球正處於俑的腳背處,更體現出瞬間動感。
西安博物院藏品保管部部長伏海翔介紹說,蹴鞠作為現代足球的雛形,在漢代就已發展到第一個高潮,“不僅有了標准的蹴鞠場地,還產生了相對具體的規則”。
《史記?驃騎列傳》中有一段對於少年將軍霍去病的記載,提到“其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驃騎尚穿域蹋鞠”,“蹋鞠”即蹴鞠在西漢的一種叫法。可見當時軍旅自上到下已把蹴鞠當做鍛煉或休閑的重要手段,通過和親、戰爭等向少數民族地區傳播。至晉代《彈棋經序》一文中提到,通過漢武帝在西域地區的經營,受中原文化影響的胡人中已經湧現不少蹴鞠好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