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劉玉璋強調,儘管和不少橋牌運動發達的國家相比,我國橋牌水平整體仍有差距,可青少年對橋牌的參與卻“是一道亮麗風景線”。“喜歡動腦筋、擅於與人溝通”,劉玉璋認為橋牌考驗的是人的雙商,“有智商、有情商,不是誰都能把橋牌打好。”
設立門檻與培養特質,恰如硬幣的兩面,在讓更多學生了解橋牌的過程中,在逆境中堅持、合作與包容、具備規劃性等有助於年輕人成長的特質也逐漸形成。這一點,劉玉璋從女兒身上得以印證,女兒還在上中學,本應處於叛逆青春期,卻在學習橋牌後學會了換位思考、體諒他人,甚至因橋牌參加了不少大型的國際賽事並創佳績,這些經歷讓她開闊了眼界,也更加自信。“我希望讓更多孩子也能從橋牌中受益。”
但橋牌教育該從何入手?劉玉璋像一個高空跳傘者,背著推廣橋牌的夢尋找落地的位置。
首先,與形成相對完善產業鏈的圍棋等棋類運動相比,橋牌教育市場還沒有形成。“家長願意掏錢讓孩子學圍棋,培訓市場可以商業化運作,合適的教材和教學方式使得學員的水平在短期可以快速提升,學員找到樂趣,家長看到成果,進而形成良性互動。但橋牌培訓市場大部分老師都是兼職的和半公益性的,對於教材和教學方式研究投入還不夠,這導致整體教學水平偏低,學員的水平在短期內提升有限。”劉玉璋曾撰文指出,“很多橋牌課越教人越少,初期有100人,到後期能有20人就算不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