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體育場(“鳥巢”)附近的人工湖水草茂盛,景致誘人。 |
張濤:可以肯定的是,不應該只以賬面的盈利情況作為唯一評定標準。賽事給東道主所帶來的價值及盈利是深遠而持續的。有盈利當然好,但有時候也並非盈利越多越好。比如奧運會的東道主,收支相抵後的盈利必須按照一定比例上繳國際奧委會。因此,很多東道主的財政預算,都是按照少盈利或零盈利來安排的。
而世界杯與奧運會的真正魅力還在於其綜合效應: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不久前的預測,2010年南非經濟增長率可能接近3%。其中,世界杯將會給南非經濟帶來0.5%的增長。儘管南非為舉辦世界杯投入了43億美元,但預計南非獲得的經濟回報可達130億美元;一位中國記者到美國亞特蘭大採訪時,在當地遇到了一位65歲的美國老人,閑談中問及老人是否到過中國?老人回答:“no,no,我最遠一次出門本來是可以到紐約的,但被我兒子攔住了。”記者說:“那您不太了解中國吧?”老頭回答:“no,no,我很了解。因為我看過2008年北京奧運會。”從這件真實的小事情足以看到舉辦奧運會對一個國家的深遠影響。
編輯:有人給南非支招,通過申辦奧運會來解決世界杯後場館利用難題。而2014年世界杯的舉辦國巴西,也已拿到了2016年奧運會的承辦權。對於沒有足夠頂級比賽“消化”場館的主辦國來說,“捆綁”舉行兩項賽事是不是一個好選擇?
朱凱:這樣“捆綁”辦賽確實有利於解決場館的利用問題,也不用重複建設,但我認為這不是長久之計,場館運營還是要靠日常的活動、賽事來消化。但相反,連續舉辦這兩大賽事,又間隔太短的話,對主辦國來說,壓力更大,巴西就是很好的例子。
張濤:這是一個好的提議。目前同時舉辦過世界杯和奧運會的國家大概有9個,很多都走了一條“先奧運會,後世界杯”的道路。同時對於一個國家舉辦賽事的能力而言,有了奧運會的經驗再辦世界杯也不難了。在目前既舉辦過世界杯,又舉辦過奧運會(主要指影響最大的夏季奧運會)的9個國家來看,只有意大利是先在1934年舉辦了世界杯,再於1960年舉辦奧運會。事實上1934年世界杯的舉辦較為特殊,如果以意大利1990年舉辦第十四屆世界杯計算,意大利也是“先奧運會,後世界杯”的一種變形。“先奧運會,後世界杯”的規律說明:奧運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意義大於體育意義,而世界杯則相對更具體育意義。
觀未來 誰的“輻射效應”更長久
編輯:在北京奧運會後,關於中國該不該申辦世界杯的聲音不絕,很多人認為“辦好賽事比東道主創造佳績的意義更大。”如今北京奧運會已過去近兩年,申辦一屆世界杯,能達到同樣的效果嗎?誰的“助推器”功能更持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