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有關部門以“沒有農民”為由不參加農運會,顯然不靠譜。組委會已經介紹過,“村改居”後仍從事農業生產的居民,也可報名參賽。雖然深圳戶籍的居民已經沒有了農業戶口,但據公開資料顯示,深圳南山區蛇口一村還是純漁民村,深圳原特區外地帶仍有深圳戶籍居民在種菜,深圳還有養殖等農業企業,更有4.15萬畝基本農田,其中不少菜農、養殖戶、從事種植的居民都有參賽資格。
體育比賽重在參與,組團規模本無嚴格限制,8月剛剛承辦大運會的深圳更應深諳於此。當時伊拉克、巴勒斯坦代表團都只有一位運動員。而如今,在廣東省農運會組委會多次力邀、省農業廳多次協調的情況下,深圳有關部門仍堅持以“不搞形式主義”作為放棄組團參賽的理由,站不住腳。
表面看來,“深圳無農民故不參加農運會”是反對形式主義的表現,但其前提的虛構卻恰恰證明了深圳有關方面的形式主義作風。以“本地人無農業戶口”來證明“本地無農民”,經不起推敲。拿戶籍形式上的“沒有農民”來否定實質上的“有農民”,恰恰是一種形式主義表現。
而在否定“有農民”的背後,隱藏的是對農民意見的漠視與忽視。那些具有參賽資格的市民,在要不要參賽上最有發言權。因為其數量的稀少或身份的模糊,就不去徵詢他們的意見,不讓他們自主決定本屬於群體內部的事務,這顯然不僅僅是包辦的問題,而是對農民權利的不尊重。
不得不說,廣東省第二屆農運會的召開也過於倉促,同樣表現出對農民意見的忽視。廣東省農運會自首屆舉辦後已擱置23年之久,其中必有原因。如今“梅開二度”,其各項支出、項目設置、組織方式,有沒有徵求農民的意見呢?如果有的話,深圳的農民也不至於“被代表”放棄參賽。這種缺少農民意見充分參與的農運會,是不是也存在形式主義之弊?
無論是深圳以“不搞形式主義”開脫,還是農運會如深圳暗示的那樣“熱衷”於形式主義,卻都有意無意忽視了農民的意見。這樣的“農運會”,能讓農民滿意嗎?(時間:10月26日 來源:新京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