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2月23日電/據葡萄牙《葡華報》報道,幾年前,走在葡萄牙的街上,華人甚至是亞裔面孔都稀少得猶如鳳毛麟角。然而,近兩年來,越來越多的華人湧入葡萄牙這個偏遠的歐洲小國。不要說在華人集中地地區,單就是在地鐵站、百貨公司、校園里,華人面孔就隨處可見。像是在IST的船舶研究中心里面,華人學生及學者教授總數20人,占整個中心的1/4;里斯本大學的文學院,每年都有從國內各地語言大學過來交流的學生,今年的學生總數已經達到97人。如此看來,葡萄牙已經被越來越多的華人所關注。
其實華人來葡萄牙的歷史並不長,之前都是以個人或家庭方式外移,人數並不多,華人真正大量進入葡萄牙也就是最近20年的事情。華人移民通過不同的途徑、方法,帶著不同的目的,以不同的形式來葡。第一代來葡的華人,在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打下江山,逐漸被葡萄牙社會所認同,華人自然形成自己的經濟圈和小社會,從而形成了國中有國、民中有民的現象,這是華人在海外自然形成的保護圈,也是華人之間相互幫助、互為支持的生命圈。在葡萄牙的華僑以溫州、青田、山東居多,他們互相扶持,共同發展,成為葡萄牙華人經濟重要組成部分。
回顧這短暫的20年歷史,葡萄牙華人在這塊異國的土地上,努力耕耘,尋找機遇,自然發展形成別具一格的“葡萄牙華人經濟圈”。然而,參照華人在海外生存的共同問題,葡萄牙華人始終逃脫不了“生存、發展、融入、升華”幾個大問題,已經打下江山的葡萄牙華人,現在不得不考慮的自己後代的出路問題,已經成長的華人後代們對自己未來的出路,是另辟蹊徑還是繼承父業呢?
在葡萄牙主流社會的眼中,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華人後代的青少年們有其獨特的文化觀念和處事方法。同時,因為華人社群的相對封閉性,旅葡華人的許多生活細節對大部分葡萄牙人來說都是一個捉摸不定又看不清楚的謎。筆者曾經和一位當地葡萄牙朋友談論過這一問題,很多葡萄牙人認為,旅葡的華人二代、三代很多都是在葡萄牙讀完基礎教育之後便輟學。
誠然,筆者的葡萄牙朋友有其獨特的視角,看到了我們華人本身很少能察覺出來的華人移民教育問題的兩難困境,但是這個觀點仍然不能完全的涵蓋旅葡華人後代教育問題,因為他看到的都是接受與普通葡萄牙孩子無異教育的華人後代,他們大都出生在葡萄牙、是在葡萄牙當地學校里面受正規的教育。然而在葡萄牙的華人社會中,還生存著一大批游離在正規教育系統之外的華人孩子,他們生在中國,從小遠離在外打拼的父母,成為留守兒童,等父母扎下腳跟後,被接到父母的身邊,與自己久未謀面,感情疏遠的父母和自己的小弟弟,小妹妹共同生活,這些孩子的生存狀態和出路才更具有現實意義。
Yun Chen是個13歲的華人女孩子,家住在Chelas的亞洲商城附近。Yun出生在中國青田,從小和祖父母生活在老家農村,直到11歲才被父母接到葡萄牙。她告訴筆者,對父母其實沒有太多的感情,畢竟和父母分開的時間比較長,雖然每年父母都會抽出一定的時間回老家探親,但是Yun說,她童年的記憶中,父母是完全缺席的。她的父母對她來說,就像是一個遠房的親屬,不固定的時間回來看看自己和祖父母,帶著很多的禮物。她說被父母接到葡萄牙生活了兩年,但是始終覺得自己和這個社會格格不入。因為語言問題,被迫和比年紀小4、5歲的孩子一起念書,雖然強化了一年語言,但是只能做到基本交流,上課學習還是十分吃力,考試成績很不理想。另外,Yun說她現在覺得十分孤獨,沒有什麼朋友。因為語言不通,和周圍老師、同學們交流並不輕鬆,原本在國內十分活潑外向、好動好玩的她,現在變得內向、不愛說話,即使有同學友好的主動打招呼,也和他們玩不到一起,所以在學校始終是獨來獨往,而學習成績不佳,也是她逐漸厭倦學習,不愛上學。
邵傑和邵浩是一對親兄弟,哥哥邵傑15歲,弟弟邵浩13歲,老家在青田鄉下。他們兄弟說在弟弟剛出生不到一歲的時候,父母帶著自己的淘金夢隨著同鄉人一起到西班牙,打了幾年工,又轉戰到葡萄牙。父母經過自己的勤勞,在葡萄牙辛苦打拼了幾年,終於有了自己的一家小店,做服裝批發。父母在4年前接他們兄弟倆來葡萄牙團聚。起初小哥倆都能為出國和父母一家團圓雀躍不已,但是到了葡萄牙,令他們吃驚的是,家里還有一個他們完全陌生已經4歲的小弟弟。他們說,父母每天忙著顧店,根本沒有時間照顧孩子,所以他們這兩個半大孩子就擔負起了照顧弟弟的責任。而弟弟在葡國出生,受葡國文化影響頗深,和兩個哥哥沒什麼共同語言,他們說不但覺得和弟弟和不來,就是和父母的關係也十分疏離,他們覺得父母更喜歡弟弟。和Yun的情況一樣,由於文化差異、觀念不同,在學校他們也沒什麼朋友,兩個小兄弟往往形成一個小圈子。邵傑的成績十分不佳,父母覺得沒有再學的必要,而邵傑自己也覺得對學習不敢興趣,所以決定念完高中就不再繼續讀書,而去父母店里幫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