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運會閉幕式上,各國國旗入場儀式。 |
中評社北京8月24日電/昨晚,世界之窗內“high”翻天的熱浪席捲全城,幾乎攪熱了整個深圳的空氣。來自世界各地青年的大聯歡,不僅為本屆大運會畫上了圓滿的句號,也讓參與者尚未離開便已開始留戀這座青春飛揚的城市。
任何賽會都不可能盡善盡美,大運會也不例外。本屆大運會無論在組織還是服務方面,多多少少都會有些疏漏,但幾乎所有受訪者都給予本屆大運會及東道主以極高的評價。熱情、周到、美麗、時尚……這些溢美之辭並非受訪者的客套話,他們臉上的真誠表明,所有的褒揚實至名歸。
12天的時間不長,但很多中外青年已經成了朋友。12天的時間不短,不少人已經把愛留在了這裡。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沒能帶回獎牌或一張滿意的成績單,但他們充分享受了大運會的快樂氛圍和深圳人的親切好客,誰又能說他們沒有滿載而歸呢?
個體有個體的收獲,集體有集體的體會,作為首次承辦大賽的深圳,在不經意間為後來者寫了個漂亮的開場白。“深圳標準”不僅是對大運會辦賽標準的貢獻,更是中國城市承辦大賽擺脫炫富和攀比的開始。
深圳的GDP超過9000億元,人均生產總值已達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各大城市中位居首位。可以說,深圳不僅有“炫富”的資格,也有和北京、上海、廣州“攀比”的實力。但深圳卻用辦一屆“環保”大運會的事實,宣告“攀比”的結束以及“回歸”的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