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德國模式”引來羨慕嫉妒恨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8-25 17:49:32  


  中評社北京8月25日電/德國就像一位以最快速度衝出全球金融危機的運動員。全體德國人都似乎沉浸在國家進入“黃金十年”的驕傲中。在挪威槍殺案、美債危機、英國騷亂等接連發生之後,跑得又穩又快的德國因為看上去獨善其身而引來西方國家的“羨慕嫉妒恨”。“在花費高昂代價與東德重新統一20年後,這個國家已重建了其作為經濟巨人的地位。”美國一些媒體這樣贊嘆德國的“強大氣場”。甚至有奧巴馬總統的顧問呼籲美國從“德國模式”中找到啟發。但當德國在出手救歐洲“窮兄弟”問題上裹足不前,在利比亞亂局中表現得“態度超然”之後,自私自利的帽子也被扣到了德國人頭上。有歐洲人批評德國“古怪”,“只希望規避風險,守住自己的錢財”。但從德國人自己的角度來看,這似乎又無可厚非。在德國內外,其實也都對其嚴重依賴國際市場並與歐元區綁在一起的命運很糾結。有人懷疑,這樣的德國還能“獨”多久?

  美日法想從“德國模式” 中找啟發

  在西方媒體的描述中,德國現在成了歐洲經濟成功的代名詞。《紐約時報》8月 15日說,和英國、西班牙動輒失業率高達兩位數相比,德國眼下的失業率只有7%,在歐洲,“只有荷蘭和奧地利的失業率低過德國,但它們的經濟規模顯然無法與德國相媲美”。美國失業率從2007年的 4.6%攀升至2011年的9%,而德國的失業率在幾年中卻從8. 5%降至7%。德國聯邦統計局的數據還顯示,2010年德國GDP 增長3.6%,創東西德統一以來最高水平:2010年德國出口增長14.2%,進口增長 13%。從2001年至今,德國一直維持著巨大貿易順差。

  在由美國華爾街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持續了快3年之際,“德國模式”成了很多經濟學家熱衷探討的話題。據說,法國總統薩科齊曾在給德國廣播電視台巴黎分部的聖誕賀卡上面寫了一句:“我羨慕德國模式。”美國《外交》雙月刊7-8月號以“德國成功的奧秘——歐洲的製造業強國能給美國什麼經驗”為題刊發文章。作者是曾擔任美國財政部長顧問及奧巴馬政府汽車產業首席顧問的史蒂文.拉特納。他認為,德國模式的成功既得益於其公共部門,也得益於其私營部門,德國的範例說明,即使在西方國家,把中小企業的良好業績和明智的政策結合起來,也足以促進經濟的實際增長。

  在很多方面,德國和日本總會被人拿來比較,但由於經濟不景氣,日本人正擔心自己又處於另一個“失去的十年”。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經濟學研究員久保光一郎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說,在企業民主制度和福利制度上,德國基本上可以稱作全世界“優秀的樣本”,日本人也需要向其學習。作為二戰的戰敗國,日德兩國在冷戰時期也走過了相似的經濟崛起過程。日本輿論一向認為,相比於美國式的量產工業,日本的製造業發展模式更接近德國:注重精細化、個人技能和品牌傳承,這是兩國成功的共同關鍵。《日本經濟新聞》曾在2006年初評論稱:就世界上工業製造細化程度而言,“日本和德國一直被視為最卓越的製造者”,他們在世界享有最高的聲譽。這保證了國家基礎產業的升級能建立在穩定而延續傳承的基礎上。同時,勤勞、細致、注重集團利益的日本人性格也被認為是“德意志式的”,特別從上世紀後期日本經濟起飛時期開始,日本人常被西方稱為“亞洲的德國人”。日本早稻田大學先進技術中心一位學者還告訴記者,日本對德國經濟發展的能力“一直沒有懷疑過”,因為德國人善於利用資源,包括作為資源的人才。

  德國借助外因獨善其身

  一直以來,對於德國的成功之道,德國人自己也很驕傲。德國柏林經濟學家盧夫斯.裡德爾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德國企業擁有很大的靈活性和創新性。過去十年,德國積極尋找新的經濟增長方式,比如風能、太陽能、節能技術等,成為新領域的領航者。德國政府還通過“臨時工補助金”等措施,防止在全球經濟不景氣時出現大量工人被解雇的情況,這幾年,這些措施挽救了德國 50萬個工作崗位。

  不過,德國柏林經濟研究所研究員斯蒂芬.巴赫最近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表示,德國的出口型經濟其實非常依賴它的合作市場,依賴全球經濟的增長。《法蘭克福評論報》7月評論說,中國經濟發展幾乎沒有減速,這是一個好消息,因為德國的經濟景氣越來越多地依賴中國,德國企業在中國的成功預示著德國未來經濟的走勢。德國《商報》以占德國 GDP總值20%的汽車製造業舉例說,德國豪華汽車生產商正經歷著黃金鼎盛時期,特別是其在中國的豪華轎車銷售市場再次獲得熱銷。

  對德國同行的說法,英國歐洲改革中心首席經濟學家賽蒙.特爾福德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關於德國經濟的發展,其實要從正負兩方面來看,德國算不上是“歐洲的病人”,但也絕不是歐洲成功模式的樣板。特爾福德說,德國其實直到4年前,國內經濟都談不上非常好,但在最近4年中,歐洲央行不斷調降利率,讓歐元對其他國際貨幣的價格一降再降,這才讓德國借著歐元貶值的東風,大賣產品獲得利潤。如果說,這算得上是德國在金融危機期間“獨善其身” 的話,那麼德國只不過是借助了外因,在一定階段占到了先機罷了。在他看來,德國經濟的弊病其實有很多。首先是市場,歐盟是德國最主要的出口交易市場,占到德國出口總量的52%,如果德國和歐盟成員國的生意縮水了,下場將是非常糟糕的。對於這一點,德國總理默克爾非常明白,所以她的一句名言就是“歐元區的未來和歐盟的未來,始終是綁在一起的”,一旦歐元區垮了,德國也就不再能夠獨善其身了。其次是債務,雖然德國還沒有達到國債與經濟總量持平或是更高的地步,但德國的國債占經濟總量的比例也已經高達83%,經濟一旦停滯,德國政府將會立刻感到債務壓力。

  特爾福德認為,德國過分依賴製造業出口,而在全球需求放緩的階段,德國製造業也會相應受到打擊,而這直接影響到德國國內的就業率。另一個附加因素是德國不斷加快的老齡化問題,已讓勞工成本不斷上升,而這些人一旦失業就會刺激到國內市場消費,跟隨而來的將是新一輪市場萎靡。

  德國模式儘管存在缺陷,但曾擔任美國財政部長顧問的拉特納還是認為,它讓德國保持了與中國、印度等新興經濟大國的競爭力,德國模式的成功說明,相比發展中國家極低的勞動力成本和快速提升的生產率,發達國家要把重點放在增值鏈的頂端才最為可靠。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