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據《瞭望》周刊報道,世界衛生組織公布了192個成員關於居民“健康壽命”(能夠自主生活,能夠對社會有貢獻的壽命)的預測及排名順序,其中,日本排名第一位,中國排名第八十一位。中國雖然在發展中國家居於前列,但與發達國家差距很大。
北京社科院體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金汕曾經為群眾體育算過一筆賬:打一場羽毛球二三十塊錢一小時,奧體中心的籃球場一個小時600元,一般中低收入的人肯定負擔不起。“我覺得以後要讓老百姓玩得起,不要成為一種負擔。”金汕說。
在一次訪談中,金汕認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獲得51塊金牌,這意味著競技體育已經走到底了,在未來一二十年很難超越了。“如果說輝煌, 已經大大地輝煌了一把,我覺得應該更多的把目光轉向全民健身。全民健身很重要,金牌也很重要,但是我覺得全民健身比金牌重要。”
舉國體制,一再錯過的拐點
事實上,很多關心群眾體育發展的人士,都曾和金汕一樣,對2008年前後的中國體育新思路充滿期待。
大家的猜想之一,就是北京奧運會真的會是舉國體制的拐點嗎?
舉國體制,誕生於計劃經濟時代,是效仿前蘇聯的產物。它的最大特點,在於能快速“集中力量辦大事”。用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的話說,中國運動員 在各類國際體育比賽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一條重要的經驗是國家的高度重視和有效組織,集中有限的人力、財力、物力,最大限度地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有效配 置全國的競技體育資源。
不可否認,服務於競技體育的舉國體制對於新中國體育事業的發展,以及在國際體壇的影響力,都作出了極大貢獻。但舉國體制同時也意味著龐大的財政支出。而且,在金牌工程的外衣下,本該“比翼齊飛”的群眾體育卻成為很多地方體育管理者眼中的雞肋。
讓人吃驚的是,一位專家幾年前曾經透露,中國一塊奧運金牌的成本相當於7億人民幣!對此,劉鵬在2008年接受《人民日報》採訪時稱這種說法“荒誕不經”。
然而,依靠大量的財政資金投入,才塑造了中國競技體育的繁榮卻是不爭的事實。這筆投入究竟有多少?知名媒體人關軍日前引述了《全體育》主編張路 平的一組調查數據稱,“全國一個奧運周期的體育財政投入大致不會少於360億,把這個龐大數字分攤給北京奧運奪得的51金,就會發現 ‘一枚金牌耗資7億’的說法並非無稽之談。”
陳培德則算了另外一筆賬。他認為一個奧運金牌的投入不能僅從一個奧運周期上的財政投入層面來看,因為中國的運動員多數都是從少體校開始一步步由市裡到省裡,最後被選拔到國家隊,前期的投入如果包含在內,金牌的價值將更加不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