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遣唐日本留學生與海上唐詩之路
http://www.CRNTT.com   2021-03-29 13:21:59


(圖片來源:新華網)
  中評社北京3月29日電/新華網報道,中日詩路,在海上唐詩之路中占有重要位置。隋唐之前,主要是移民給日本帶去中國文化。到隋唐,則主要是日本派使前來,如自7世紀初始,日本4次正式派遣隋使。日本舒明天皇二年(630)至寬平六年(894)二百多年間,共派遣唐使19次,其中成行並到達長安的有13次。與遣唐使隨行的留學生、學問僧,為中日海上唐詩之路作出了重要貢獻。

  據日本木宮泰彥《日中文化交流史》作表列舉姓名,留唐學生149名,大部分是學問僧。其實,使團其他成員,包括遣唐大使、副使、判官、錄事,大使之上的執節使或押使,以及隨行的醫師、陰陽師、畫師、史生、蔔部(蔔筮者)、音樂長、音聲生、玉生、鍛生、鑄生、細工生(手藝師),也積極學習唐代科學文化。如押使多治比縣就曾從四門助教趙玄默學習經書,准判官藤原貞敏從上都劉二郎學琵琶,遣唐醫師兼醫請益菅原梶入唐鑽研醫術。經史、佛教、醫術、天文、軍事、音樂,使團成員來唐幾乎無所不學,當然也有文學交流。他們是整體地學唐,將唐詩之路擴展為綜合的文化之路。就留唐學生和學問僧而言,著名的有空海、最澄、圓仁、圓珍、常曉、圓行、惠運、宗睿等“入唐八家”,此外還有圓載、阿倍仲麻呂即晁衡(或稱朝衡)、吉備真備、橘逸勢、菅原梶成等。從這些人的行跡,也可以窺見中日海上唐詩之路的面貌。

  來往路線,唐以前主要通過朝鮮半島。遣唐使則乘船從海上,由日本難波的三津浦出發,西經瀨戶內海至築紫的大津浦。由此前往中國,八世紀之前,主要走北路,由大津浦經壹岐、對馬,沿朝鮮半島西海岸北上,橫渡渤海灣口,抵山東半島登州一帶。701年以後,則多走南路,從大津浦啟航後,沿築紫西海岸南下,橫渡中國東海,到達揚子江口。這是名副其實的“海上唐詩之路”,而海上有數不盡的艱難凶險,特別是南行海路。夏日曝曬自不必說,遇風暴常要漂流數月,沿途還有海盜,遇難而死是常有之事。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