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雙C論壇:從舊金山“習拜會”看中美關係走向
http://www.CRNTT.com   2024-04-05 15:34:00


趙明昊
與會者合影
 
  趙明昊:中美需要更成熟的框架管理

  首先,中美雙方博弈多年,也意識到希望有一個更加成熟的框架管理兩國關係。特別是這次習主席明確表示,中國希望與美國做夥伴、做朋友。拜登總統則提出,美中衝突並非不可避免,一個穩定和發展的中國符合美國和世界的利益。另外,雙方強調了中美存在很多共同利益,認為不光是在經貿、農業等傳統領域,在氣候變化、人工智能這些新興領域也有共同利益。在中美雙方的推動下,兩國政府和社會層面的人員交流正在恢復,這種交流在美方看來跟競爭不衝突,有助於雙方摸索競爭的邊界,認識對方的底線。同時,習主席還講到地球足夠大,容得下中美兩國,這也表現出中方希望為中美關係增加更多的全球性考量,強調中美關係的全球性責任,中美關係超越了兩國的範圍,必須用全球的視角看待和處理,中美在維護全球戰略穩定方面也負有特殊重要的責任。

  本次元首會晤可為中美雙方解決各自的國內經濟挑戰提供更加有力的條件。美方需要處理高通脹等難題,穩定的中美經貿關係對於拜登連任競選也是有利的。對於中方來講,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確實面臨比較複雜的挑戰,包括穩外資、穩外貿、穩就業,這些方面目標的實現都需要一個總體穩定的中美關係,而且中美關係的緩和也有助於提升中國和其他西方國家關係的穩定性。習主席訪問美國,可以看到美國工商界還是抱有比較大的熱情,從好萊塢電影公司到汽車製造商等企業,中國仍然是這些美國公司主要的銷售市場和收入來源,特別是英特爾、鎂光和高通這些晶片製造企業,大概三分之二的營收都來自於中國。所以,中美經貿“脫鈎”既不可行也不受歡迎。同時,我們要看到美國的所謂“去風險”或者“脫鈎”實際上帶動了一種新的中美經貿關係的模式,確實美國從中國進口少了,但是越南這些相關國家向美國出口的產品當中仍然含有大量中國生產的零部件和中間品,所以要全面、深入地看待中美的經貿關係,不要過分地悲觀。當然,要盡可能地解決好影響中美經貿和投資關係的一些具體問題,打通堵點,包括美方對中國相關法律法規的誤解。

  同時,美方也應當更加認真地對待中方的一些訴求,包括出口管制、投資審查等方面。目前看,中美已經在經濟、金融和商業領域建立或者恢復了對話機制,但是這些對話機制也面臨比較大的考驗,需要以更快的速度、更有效的方式解決彼此的關切,如此才能讓這類對話機制持續下去並得到各方支持。不少美國鷹派人士認為拜登政府在跟中國搞一種“僵屍接觸”,即認為這種接觸不會取得什麼效果,不會帶來具體的成果。現在,中美雙方應當用更多可感觸的對話成效來回擊這些對於中美“再接觸”的負面看法。

  雙方現在都展現出要淡化台海衝突風險的意願。在中國領導人訪美之前,美國“在台協會”主席羅森勃格在台灣島內明確講,美國不支持“台獨”,呼籲兩岸和平對話。在俄烏衝突、巴以衝突延宕的背景下,如果在台灣海峽出現一場嚴重的中美軍事衝突,對拜登政府是很不利的。同時要看到,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和中國的“一個中國”原則之間的差距仍然巨大,美方在軍事備戰、經濟備戰這些方面還在採取一系列新的舉措。因此,元首會晤雖然展現出雙方都有意緩解在台灣問題上的衝突性,但是依然有許多具體的風險需要應對,特別是雙方如何妥善處理明年1月台灣島內選舉帶來的一些新的風險。台灣地區新的領導人將在5月上台,對於明年1月至5月這個期間的兩岸互動、中美互動需要密切關注。如果明年上半年因為台灣島內選舉問題出現中美新一輪的對抗,可能會對中美關係的調整進程帶來負面影響。

  現在看來,美國還是難以放鬆針對中國的科技壓制。在元首會晤期間,中國領導人重點談了兩個問題,一個是台灣問題,一個是科技打壓。中方沒有用“競爭”而是用“打壓”,這個說法是非常準確的,因為在很多方面,中美之間的科技差距較大,談不上所謂的競爭,而是美方單方面的打壓。目前看,美國在中方主要關切的出口管制和投資審查這些方面都沒有做出明確的讓步跡象,甚至在出口管制領域出現了不斷加碼的態勢,特別是把英偉達公司針對中國市場的特供產品也列入出口管制範圍,加大對人工智能先進晶片的管制。美方還在推動多邊性的出口管制。明年,拜登政府很可能將正式實施主要針對中國的海外投資審查機制,這也會對中美雙邊的資本關係等帶來很大的影響。雖然美方說現在的機制主要是針對半導體、人工智能、量子計算三個領域,但是未來也不排除可能會擴大到生物技術、航空航太等相關領域。而且拜登政府一直在跟歐盟、日本加大協調,希望讓美國的盟友在涉華投資審查方面跟進。總之,美國方面正從所謂“新華盛頓共識”的視角看待中美長期博弈,中美圍繞出口管制、投資審查、科技打壓這些問題的較量還會持續下去,而且可能會變得更加複雜嚴峻。

  張立榮:謝謝明昊。剛才各位大咖的發言都很有內容,也很有看法,涉及的方面也都很全。下面我們還可以深入討論一下,看看各位專家學者有沒有相互要提問的?我先提一個問題,剛才大家都已談到會晤的意義,而且比較有共識的是,這次會議有助於中美關係止跌企穩,增加中美關係的穩定性。當然,這種關係在今後也還存在一些脆弱性和起伏性,在很多方面都要有具體的行動來跟進。那麼各位認為接下來哪些具體的行動可以說明中美關係在向好的方向發展?  

  袁征:我覺得應該一件事一件事落實,一點點纍積起來,這樣會讓中美雙方有更多的信心。比如關於禁毒合作,當天會晤完了拜登就簽署了行政命令,把中國的公安部鑒定中心從實體清單裡排除了,這就是一個中美雙方正向互動的例子。另外關於簽證,如果未來無論是美國人來華還是中國人去美國,在這個問題上能夠進一步落實,我認為這也算是一個非常具體的事情。明年年初開始,如果中美航班往來能夠恢復正常,兩國人員往來也能逐步恢復正常,我覺得這也是中美關係至少能夠比較穩定的一種表現。如果雙方能夠一件件事情達成實質性的進展,並通過媒體報導出來,這就是相向而行,對於雙方關係的進一步發展會很有好處。

  張立榮:積小步為大步。剛才各位也提到了兩個很關鍵的因素,就是台灣地區1月初的選舉和美國年底的總統大選。各位對此還有什麼補充?

  達巍:我比較擔心如果民進黨繼續執政,美國會有什麼反應?我認為台灣的風險在於美方的後續反應而不是在選舉本身,但美國的選舉是在結果而不在於選舉的過程。  

  郭至君:我有一個問題,我在最近的採訪和聽會過程中,也聽到一些判斷說特朗普2024年底大選的時候有可能再當選,從而會對當前中美關係造成大變,想請教一下各位老師,您們覺得特朗普再上台的可能性如何?

  袁征:從現在的民調來看,特朗普代表共和黨、拜登代表民主黨贏得初選,進入最終的決選,這種可能性很大。除非出現不可預知的因素,比如拜登的身體出現了重大狀況,否則最終他們二人對決的態勢基本上是可以確定的。從現在的民調來看,其他候選人尚無法挑戰這二人在各自黨內的地位。當然最後的結局是什麼樣,現在判斷還為時尚早,畢竟現在距離美國大選投票日還有近1年的時間。

  達巍:我覺得現在談大選的結果沒有什麼太大的意義,但是能得到的一個基本的判斷就是,我們絕對不能低估特朗普當選的可能性。現在要回答的一個核心的問題是,假如特朗普上台,我們看到的2025年的特朗普是更接近2020年的特朗普,還是更接近2017年的特朗普?2017年的特朗普就是我們說的所謂交易性格的總統(Transactional President),但2020年的特朗普對中國執行的是非常敵對的、顛覆型的政策。依我目前的感覺,2025年的特朗普大概會更接近於2020年的特朗普而不是2017年的特朗普,因為2020年的經歷已經嚴重地影響了他對中國的看法。 

  美國媒體也有很多報導,特朗普上台以後會對美國民主黨的政治成果進行一個大規模的、報復性的摧毀,假如他真的往這個方向做,我認為美國政治會發生嚴重的動盪,會侵犯很多既得利益的人,對中國會是一個壞消息。但是,我覺得比中國更著急的是美國國內50%的民眾以及包括民主黨的精英、民主共和兩黨的建制派和美國的盟友,所以我說它像一個炸彈的衝擊波,第一波摧毀美國國內,第二波破壞美國盟友體系,第三波攻擊中國。

  張立榮:下面請達巍教授總結。

  達巍:在這次舊金山峰會之後,大家做了很多總結。我覺得,今天下午的討論還是比較深入也比較細緻的,特別是結合今天的這幾個討論議題,很有中評社的特色,結合這些問題的評析,我聽到了很多新的觀點,我想現在對中國和美國來說,一個重要的問題其實不是誰好誰不好,也不是中美關係的前景是悲觀還是樂觀,更關鍵的問題在於一個個具體的問題怎麼管理,怎麼認識。剛才大家都談到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五個共同”,這裡面從認識開始到具體的問題怎麼執行?國內現在有比較多悲觀的聲音和情緒,這是比較可怕的,我想,對於中美關係我們沒有什麼太多的幻想,但是我們確實沒有任何餘地可以說放棄或者不去穩定兩國關係。兩國領導人已經身體力行穩定中美關係,給兩國政府和民間提供了一些可能性,所以我們還是要珍惜這個機會,加強對美國的關注和研究。特別是明年馬上就要進入選舉年,這一年會非常重要,明年的美國是一個完整的研究美國政治非常好的樣本,因為非常極端的情況可能會出現。

  我們戰略中心以及中評智庫肯定都會持續關注,最後,特別感謝今天各位老師在繁忙的日程當中參加這個會議,時間不長,但是我覺得是質量很不錯的小型研討會。感謝大家對雙C論壇的支持,感謝大家對戰略中心和中國論壇的支持,希望大家以後一如既往,我們也願意給大家提供更多的機會,期待未來有更多的合作,謝謝大家!

  張立榮:謝謝達巍教授的總結,再次感謝各位參會老師,今天談的內容很豐富,也很深刻,我自己也學到了很多。我也同意達巍教授最後的總結,認為舊金山峰會對中美關係的繼續發展奠定一個好的基礎,但是接下來的跟進也非常重要,就像剛才有的專家提到如何積小步成大步,接下來對於學者、職能部門要怎麼做應該說還是要繼續研究的課題。今天的會議就到這裡,我們以後還將繼續根據時事話題再把這個論壇持續開下去。感謝大家! 

  評論員簡介

  陳須隆: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法學碩士和博士學位,曾擔任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國際戰略研究所所長,現為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特聘教授、國家安全與治理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長期從事國際問題研究工作,研究領域集中於國際戰略、國際安全與國家安全、中國外交、習近平外交思想、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聯合國改革等,著述頗豐。

  袁征: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國際政治專業博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美國外交學科帶頭人、博士生/博士後導師,《當代美國評論》和《美國研究報告》副主編,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擔任中華美國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理事、中國社科院台灣史研究中心理事。主要從事美國對外戰略與中美關係的研究。曾承擔多項國家社科基金和中國社科院重大或重點課題的研究工作,科研成果多次獲獎。曾在美國斯坦福大學(1998-1999)、馬里蘭大學(2003-2004)和夏威夷亞太安全研究中心(2011)擔任訪問學者。

  達巍: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國際關係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在《世界經濟與政治》、《美國研究》、《外交評論》、《現代國際關係》等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也曾撰寫數百篇政策研究報告。曾在美國大西洋理事會、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擔任高級訪問學者,現任中華美國學會副秘書長和青年分會會長,《國際安全研究》、《外交評論》、《國際論壇》、《當代美國評論》等雜誌的編委。長期從事國際關係、國際安全方向的研究和教學,主要研究領域是美國外交戰略、美國政治、美國安全戰略以及中美關係等。

  宋偉: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博士,日本早稻田大學博士,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人民大學國家安全研究院副院長、北京高校國際政治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國際關係學會常務理事。已經發表專著三部,譯著三部,學術論文七十餘篇。

  趙明昊: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博導,入選國家高層次人才計畫。曾在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長期從事國際問題調研工作。研究領域為中美關係、美國亞太政策。專著有《美國競爭性對華戰略及其對“一帶一路”的影響》《戰略克制:新型中美關係的構建》等。在《世界經濟與政治》等中英文核心期刊發表40餘篇論文。主持多個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撰寫的政策諮詢報告多次獲得中央主要領導批示。評論文章見諸《求是》《人民日報》《紐約時報》“世界報業辛迪加”(Project Syndicate)等媒體。

  孫成昊:博士,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畢業於外交學院,曾赴英國肯特大學布魯塞爾國際研究學院學習。2013年至2021年曾就職於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主要從事美國政治與外交、中美關係、人工智能與國際安全治理等研究。主持或參與多個國家級、省部級重點課題研究;出版專著《百年變局和美歐同盟》《白宮掌權者: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1947-2019)》;參撰《國際戰略與安全形勢》叢書、《太平洋足夠寬廣:亞太格局與跨太秩序》《美國大勢》等著作;在《美國研究》《現代國際關係》《國際問題研究》《東北亞論壇》《國際展望》《國際論壇》《和平與發展》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20餘篇;擔任多個學術刊物匿名審稿人;翻譯出版《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內幕》《國家不安全》《西方情報機構與蘇聯解體》等譯著10餘本。

  (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