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去中國化”影響嚴重 兩岸文化交流應持續推進
劉兆玄表示,當前台灣去中華文化是很嚴重的事情,要去掉中華文化的核心,而且是因為政治的原因而要“去中國化”、去中華化,這不符合文化的本質。如果用強硬方式,那不就和文化大革命一樣了嗎。這是台灣應該思考的問題。
劉兆玄強調,今天的台灣人講的是漢語、寫的是漢字、拜的是媽祖,食衣住行所有習慣,過的節慶風俗,這些東西表列出來,可以顯示出來台灣受哪些影響。節慶現在很多受西洋影響,如耶誕節、萬聖節、西洋情人節;台灣當然也受到日本文化影響,如用語、飲食、穿著、時尚等等。可最後仍然會發現,文化最根本的、最基層的東西還是跟中華文化有關。
陳水扁執政時期台灣經歷8年一波強大的“去中國化”,如果再經一次怎麼辦?劉兆玄認為,假設台灣執政者推動“去中國化”,當局可能做的就是改教科書之類。這種做法雖然對當代影響較少,但對下一代影響很大,如閱讀漢文能力、國文程度愈來愈差。
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黃光國則明確指出,玩弄台灣意識必將日趨沉淪。他表示,兩岸全盤西化是自我殖民、後患無窮。但蔣介石在1949年來台把故宮博物院、各菁英大學都搬到台灣來,台灣保存最好的中華文化,兩岸可以在“文化中國”基礎進行交流,而台灣的優勢也在此。黃光國提出,台灣是“文化中國”的靈魂。他提到,“精神”和“意識”的區分,當前的台灣是一個“比中國更中國”的“文化中國”。如果台灣各界領導人物不瞭解“精神”和“意識”之間的不同,而耽迷於玩弄“台灣意識”,則台灣社會必將日趨於沉淪。相反,如果台灣社會菁英瞭解“台灣精神”的積極作用,則將讓台灣這個“文化中國”的靈魂,引領“中國文化”的發展。台灣人如果看不出來這個趨勢,台灣沒救了,只有這個可以讓兩岸交流、融合。
李義虎指出,從兩岸關係的角度來看,2008年以來兩岸關係呈現和平發展的局面。兩岸經貿關係發展上了一個新的台階,貿易額接近2000億美元。但去年發生的“反服貿”運動和今年的“反課綱”運動,都反映出台灣民眾,尤其是台灣年輕人在文化認同方面、精神層面的問題。兩岸經濟合作發展迅速,但心靈契合方面還沒達到應有的狀態。文化問題和認同問題需要通過文化交流的方式加以解決。在兩岸交流中亟需擴大文化交流,兩岸關係發展同樣需要經濟合作與文化交流的雙輪驅動。這次舉辦中華文化復興論壇我們專門邀請了一批兩岸的青年學生、學者參加研討,旨在在兩岸青年之間,在台灣青年與大陸文化之間架起一道溝通的橋樑,使兩岸青年人在接觸交流中重新定位自己的文化認同,使台灣青年在參與中華文化復興和中國崛起的偉大事業中重新建構自己的文化認同與政治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