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年生的于敏,坐在輪椅上,華發稀疏,一臉屬於老科學家的謙遜與純粹……
中國傳統文化涵養出的本土核物理學家,究竟能迸發多麼灼熱的能量與光芒?
越神秘,人們越想要走近他。
東方巨響
1967年6月17日8時,羅布泊沙漠腹地。
徐克江機組駕駛“轟6”進入空投區。但聽一聲驚天“雷鳴”,萬里碧空升騰起熾烈耀眼的火光,一朵蘑菇雲頂天立地……
中國第一顆氫彈在西部地區上空爆炸成功!——當日,新華社向全世界莊嚴宣告。
“百日會戰”令人永難忘懷。
1965年,于敏調入二機部第九研究院(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前身)。9月,他帶領小分隊趕往華東計算機研究所。
“100多個日日夜夜,于敏先是埋頭於堆積如山的計算機紙帶,然後做密集的報告,率領大家發現了氫彈自持熱核燃燒的關鍵,找到了突破氫彈的技術路徑,形成了從原理、材料到構型完整的氫彈物理設計方案。”參與“會戰”的蔡少輝研究員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