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28日電/2012年,嘉興生豬飼養量達734.19萬頭,占全省近五分之一,遠遠超出了環境承載力,病死動物無害化處理和畜禽養殖排洩物處理設施水平不能完全滿足現實需求。而2014年年底的數據顯示,嘉興累計拆除違建豬舍1500多萬平方米,生豬存欄量已驟減至82.19萬頭;全市累計投入資金近1.5億元,形成了高溫幹化、高溫碳化、高溫高壓生態循環處理及高溫生物降解等四種無害化處理模式,桐鄉市、平湖市、海鹽縣3個縣級集中處理中心,以及南湖區、秀洲區、嘉善縣、海寧市的40餘台高溫生物降解無害化處理設施全部建成投運,全市死亡動物年處理能力達2.5萬餘噸,完全滿足了區域內的處理需求。
嘉興在線—嘉興日報報道,一前一後的鮮明對比背後,彰顯了嘉興近年來堅持把生豬養殖轉型發展作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予以推進,通過源頭控量、科學治理、監管服務等舉措,著力在“拆、減、轉、提”上下功夫、抓落實,全力推進生豬養殖業轉型發展所取得的成效。
減量提質抓長效
生豬養殖的無序發展,敲響了生態環境的警鐘,“拆”與“改”成了歷史的選擇。根據發展需求,嘉興確定了將全市生豬存欄量控制在150萬頭以內、力爭控制在120萬頭以內的減量目標。在堅持依法、有序的原則下,全市一個個養殖大鎮、養殖大村紛紛上演“突出豬圍”的故事,推動拆違減量落到實處,實現了既定目標。
拆違減量的歷史抉擇,倒逼著嘉興生豬養殖業逐漸走上規模化、標準化、生態化的養殖道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從去年起,我市就著手開展畜牧業發展專項規劃的編制工作,目前已啟動實施。其中,南湖區國土、環保、農經、市場監管和綜合執法等五個部門聯合對規劃保留的16家規模牧場開展用地、環評、動物防疫和主體合法性審查,並實行年檢年審管理制度;海鹽縣已基本完成了規劃中的動物防疫基礎設施建設和7個規模場的改造提升項目;海寧市規劃落實了68個畜牧業用地區塊;桐鄉市在清理中低小散戶的同時,大力發展規模化、生態化的農牧結合養殖場,初步形成昱潤“養養結合”和雙豐“種養結合”的農牧結合模式、洲泉嘉華(華騰牧業)的全封閉工廠化養殖模式、濮院散養戶集聚模式等三種典型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