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河長制開拓者的浙江,面對實施中的各類問題,步履不停。河長兩個字,內涵也日漸豐富——民間河長、企業河長、渠長……治水治到細微處,河長隊伍逐漸壯大豐富,責任落實得更加精細。
“民間河長大多就住在河邊,生活在河邊,對河道關心的程度,愛護程度更加高一點。民間河長第一時間發現問題,參與問題的解決,發揮著重要作用。”浙江理工大學法政學院副教授劉國翰認為,“五水共治”不僅僅是倒逼產業的轉型、生產方式的改變,更是人的行為、觀念、生活方式的改變。民間河長,就是一個很好的載體。
在嘉興港區的化工新材料園區,大小11條河道都被“包幹到戶”。園區確定了浙江嘉化能源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三江化工有限公司、嘉興石化有限公司等8家企業負責人為河長,另有20多家河長成員單位,實行“門前三包”。企業河長,成為一種榮譽和責任。
杭州市上城區針對轄區內水環境繪制出了區域“毛細血管”水系圖,對河道及不屬河道的溝、渠、池塘、小溪等小微水體都進行了標注,並任命了10名渠長,參照河長制的要求,由渠長們來履行小微水體“管、治、保”三位一體的職責。
河長們雖然管的是一條河,要解決的問題卻不局限於一條河。它敦促地方黨政領導來到河岸邊,對水污染有了更直觀的感受。河長們解決水中問題的同時,也破題了當地的環境問題,最終解決的,則是岸上可持續發展的問題。
以浦陽江為例,治水從整治水晶產業開始,從曾經的全縣85%河流被嚴重污染到目前全縣51條支流全部達到Ⅲ類以上水質,讓浦江的經濟發展質量和水環境質量實現了雙提高。
環保問責,一追到底
目前,中央已經明確提出了環境保護“黨政同責”和“一崗雙責”要求,也為進一步完善和深化河長制提出了新要求:黨政領導幹部任期是有限的,保護環境的責任卻沒有期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