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這一招,通濟橋水庫清淤工程已挖出了淤泥96萬立方米。水庫水質也因此大為改善,困擾當地多年的藍藻問題今年也沒有出現。
不少地方在清淤過程中立足自身特點,各顯神通。在德清,當地政府利用“地理信息小鎮”技術優勢,在全國首創利用聲波技術測量河道淤泥量,對河道進行動態監測管理。
通過大數據分析,德清完成對全縣1211條河道、120處湖漾、260座山塘水庫的全面梳理,建立了匯總各河道、城市管網、湖泊、水庫成分檢測、清淤實施情況等的數據庫。摸清了家底,清淤自然事半功倍。
淤泥去哪兒
給它們找個好歸宿
把淤泥、污泥清上岸,只是完成了清淤工作的第一步,更關鍵的是給它們找個好歸宿。
“雖說農村歷來有清淤泥肥田的習慣,可如今我們清出來的淤泥數量驚人,僅靠還田顯然難以消納,有的還可能造成‘二次污染’。”省水利廳河道管理總站副主任何斐表示。為此,各地探索出了將淤泥用於填埋低窪地、圍墾造田等多種資源化利用途徑。
在德清洛舍鎮東衡村,村口稻田早已收割。村支書章順龍非常高興:“這裡原來是廢棄礦坑,現在也能產糧食了,怎能不高興呢!”
原來,這裡早先是一個巨大的廢棄礦坑,後來填上了淤泥,才實現了複耕。章順龍說,東衡村目前已有265.29畝廢棄礦地通過淤泥填埋得到複耕,還有920畝廢棄礦地需要填埋,估計能再消納數百萬立方米淤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