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舍鎮原先是遠近聞名的砂礦鎮,多年采礦留下了不少廢棄礦坑,最深的超過10米。德清縣水利局局長曹漢祥說:“用淤泥回填礦坑可謂一舉多得:不僅解決了以前礦坑回填成本高的難題,也讓淤泥有了妥善的去處。”僅此一項,德清縣預計能新增達標水田2000多畝。
除了回填礦坑,淤泥還是堤防綠化種植、堆淤培厚的重要材料。僅苕溪導流港德清段西岸,堤防與堤後綠化帶就利用淤泥100萬立方米,提高了河道防洪能力。
據介紹,紹興柯橋從2014年開始建設淤泥固化中心,以市場化模式清淤,目前已建成4個淤泥固化中心,年處理能力達到330萬立方米,基本解決區內河道淤泥處置難題。
截至2016年7月底,柯橋共對157條河道實施清淤,其中138條河道已完工,共完成清淤330.5萬立方米,完成年度任務的110%。這背後,淤泥固化處理功不可沒。
淤泥“成墻”
探尋資源化利用新路子
“被資源化利用的淤泥,目前絕大多數仍是以填造地、還田等簡單形式被直接利用。”省水利廳有關負責人說,隨著越來越多的淤泥上岸,可供填埋的低窪地、農田將越來越少,單一模式難以為繼。
各地亟待探索多樣化的淤泥資源化利用途徑,包括用淤泥焚燒發電、制陶制磚等。省新墻辦負責人表示:“用淤泥製作新型墻材,將是浙江省污(淤)泥資源化利用的‘新藍海’,這種模式在不少發達國家已經很成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