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中國科學院和浙江省博物館合作挖掘建德烏龜洞遺址時,發現人類右上犬齒化石,屬智人類型,定名“建德人”,距今約10萬年。
此後,距今約一萬年前的浦江上山文化遺址群中普遍發現了早期稻作遺存;距今約8000年前的蕭山跨湖橋文化有著中國史前文化史上最早的獨木舟、最早的漆器、最早的“中藥罐”等多個“第一”;距今約7000年的餘姚河姆渡文化是中國最早的新石器時期文化遺址之一;距今約5000年的餘杭良渚文化遺址有著“中華第一城”之稱……
文化如水如長河,滋潤萬物,悄然無聲。“文化是歷史的選擇,錢塘江歷史悠久,繁衍出豐富的文化。”胡堅認為,人因水而生,因此在人們傍水而居的過程中,錢塘江吸引了無數文人雅士駐足,他們凝練了思想的結晶,也創造了無窮的藝術。
錢塘江水給予浙江豐富的山水文化,從杭州逆錢塘江而入富陽,滿目青山秀水,景色如畫。元代大畫家黃公望的山水巨作《富春山居圖》由此而生。
河流及其衍生而出的文化,催生出民族的凝聚力。2011年在台北故宮博物院,胡堅見證了《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與《富春山居圖·剩山圖》合璧的動人盛況——展出的兩個月時間裡,超過50萬人次一睹兩段分別了360年後的真跡首次聚首。“《富春山居圖》的意義甚至早已超越書畫藝術範疇。‘合璧’成為兩岸人民在歷史、文化、民族層面上的一次‘心靈相約’。它們承載著共同的文化和文明,是一個民族的文化之光,照亮古人、啟迪今人。”
悠悠歷史長河裡,錢塘江,如一棵巨樹的根系,扎根浙江大地。浙江因此生長,成形,發展,枝壯葉茂。
驚濤拍岸 弄潮兒勇立潮頭
如果說,錢塘江流域孕育了豐富燦爛的文化,錢塘江水的澎湃激昂,則賦予千百年來在此生活的浙江人民勇立潮頭、大氣開放、互通共榮的精神內涵。
八月十八錢江潮,氣勢壯觀天下無——劉禹錫在《浪淘沙》中用“八月濤聲吼起來,頭高數丈觸山回。須臾卻入海門去,卷起沙堆似雪堆”咏嘆它的恢弘氣派;錢塘江潮同樣風波險惡——據記載,秦始皇南巡至杭州,因“水波惡”而無法渡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