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副院長李振廣教授在清華大學為京台兩地大學生講述京台文化交流。(中評社 李娜攝) |
中評社北京7月6日電(記者 李娜)“我特別愛看這個電視劇,蘇有朋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副院長李振廣教授對在場的台灣學生說道,教室的投影儀上滾動播放著電視劇《倚天屠龍記》的劇照、“台灣言情天後”瓊瑤的作品……原來,李振廣教授在給學生們講京台文化交流的趣事。
第18屆京台青年文化交流周活動第二日的行程以“創意文化體驗”為主題,4日上午,學生們第一堂課聽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張錚副教授講述北京創意文化產業的發展狀況,了解現在,展望未來以後,李振廣教授又來到清華園給同學們講講過去京台兩地文化交流的故事。
“鄭成功逝世後,他的兒子鄭經繼位,康熙帝想通過和平談判的方式收複台灣,但鄭經不同意。”李振廣認為,最早的京台交流應該從那個時候就開始了,不過屬於政治談判。
李振廣介紹,清朝京台文化交流第一人,也是台灣的第一個進士陳夢球,他在北京生活多年並高中進士,但真正的“開台進士”是鄭用錫……一直講到台灣最後一個進士——汪春源。1895年4月17號,李鴻章和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汪春源得知後,聯繫了很多在台灣的進士,聯名上書反對把台灣割給日本,引起了康有為的注意,李振廣說,雖然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公車上書”是由康有為、梁啟超發起,但追溯其源頭,應該是汪春源極力倡導的。
李振廣總結這一階段的京台文化交流特點是“高大上”,因為主要的參與者是皇帝、進士。談到這裡,李振廣還向學生們補充介紹,汪春源是現在台聯會長汪毅夫先生的曾祖父,他建議大家來到北京可以去前門大街參觀台灣會館。
再有,就是1949年的京台文化大交流,奔赴北京的台灣人有謝雪紅、楊克煌等人,他講述了謝雪紅和毛主席在天安門的故事,並感嘆道“說謝雪紅是‘台獨’分子,誰信呐!”
此外,70年代來北京的台灣人,有吳國楨、林毅夫等人,去台灣的北京人也不少,有胡適、傅斯年、毛子水、梁實秋……
李振廣展示了胡適先生在台灣的一幅字畫,他講道,字畫中寫的“昨兒”,說明了胡適的北京口音,他找出中央電視台的建築圖片,介紹道北京人說話喜歡“吞音”,所以北京人說“中央電視台”是“裝墊兒台”,引得在座學生連連模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