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民在文化禮堂外展示民間技藝。 |
中評社北京5月25日電/在浙江農村,文化禮堂已經成為村民的“精神家園”。從2013年起,農村文化禮堂的建設工作連續三年被納入浙江省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
浙江在線訊,兩年來,浙江共建成3447家農村文化禮堂。不僅如此,禮堂活動內容越來越豐富,還滋養了一批“最美”,弘揚了農村“好家風”。
記者在農村走訪中發現,全省各地對農村文化禮堂的認同度越來越高,從“要我建”到“我要建”,村民從“要我來”到“我要來”,農村文化禮堂越來越顯示出其生命力,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
禮堂成鄉土社會的公共記憶
農村文化禮堂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很重要的就是始終堅持“精神家園”的定位。從內涵上講,“禮”就是借助物質化的載體,形成一套社會典章制度與道德規範,“堂”就是公共的會面議事場所,“禮”和“堂”結合在一起,承載的是鄉土社會的公共記憶。
湖州市洛舍鎮東衡村依托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以“中國農民藏書第一樓”為中心,將傳統文化與新時期的鋼琴文化、木皮文化進行集中展示,建成了農村文化禮堂綜合體。
禮堂分兩層樓,一樓中央擺放著一架本地生產的鋼琴,走進禮堂,一段優美的樂曲從演奏者的指尖傳開;二樓設有舞台,擺放著圓桌,是村民聚會和行禮儀的場所。
東衡村有著“三禮一歌”,分別是新人進門禮、新東衡人進村禮、學童進學禮和唱村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