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章立制財政支持,保證垃圾分類長效運行
垃圾分類想要成功,必須建設終端處理設施,一台機器動輒投入數十萬,不是一家一戶能夠承受的。
為推進農村垃圾減量化資源化處理工作,浙江省財政按照試點村數量和平均每村30萬元的補助標準實行切塊下達。補助資金由試點縣(市、區)統籌使用,專項用於微生物發酵資源化處置生物堆肥設備設施購置和安裝等。試點兩年來,省撥財政資金4260萬元,農村垃圾治理工作總投入13.6億元。
同時,各縣市區也採取不同辦法。據金華市金東區區委副書記陳峰齊介紹,金東區採取市里支持、區里配套、鎮和村出資的形式。建設太陽能垃圾漚肥房每個行政村補助10萬元,分類垃圾桶(箱)、垃圾車等每個農業戶籍人口補助20元,每個村平均11.2萬元。後期管理費用市區兩級財政每年安排5000萬元,人均80元。該區還設立了美麗家園共建基金,農戶每人每年自願上交30元,用於長效維護。
在杭州桐廬縣,農村對有機肥需求旺盛,通過對全縣146個資源化利用站生產的垃圾有機肥統一收集、科學配比,年生產“世外桃源”牌垃圾有機肥5000噸,效益達600萬元以上,以此彌補垃圾分類處置長效運行資金投入。
湖州安吉縣則採取“以獎代補”手段,垃圾分類成效與縣長效管理實績考核掛鈎。
如何建立常態化機制,保證垃圾分類不會只是刮起一陣風?在衢州市龍游縣賀田村,村民把垃圾袋編號分類,給垃圾貼上“身份證”。在所有村民家中,都有村里專門印制的黑、黃兩色塑料垃圾袋。每個袋子上有兩個編碼,一級代碼表示衛生責任區,二級代碼表示戶主。賀田村劃分為5個責任區,每個責任區有對應的農戶,給垃圾袋貼上身份證,做到見袋知人,便於村里評比及倒查監督。
經過兩年多試點,浙江垃圾減量40多萬噸,減少垃圾運輸費用4500多萬元,農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處理建制村覆蓋率已經達到98%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