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11日電/紡織產業一直是浙江工業的“老大”。去年,電器機械和器材製造產業以多出200多億元產值的微弱優勢首次超過紡織產業,成為浙江省第一大產業。今年1月至4月,電器機械和器材製造產業繼續保持第一的態勢。但客觀講,優勢不明顯、反超不穩固。
浙江日報報道,長期以來,產業結構調整不夠快是浙江工業的一塊突出短板。曾有人感嘆,浙江工業結構“三十年如一日”。追根溯源,今天的產業結構與當年浙江工業發展的路徑選擇不無關係。改革開放之初,浙江走的是農村工業化發展道路,區域在農村、主體是農民、選擇的產業多為勞動密集型輕工業。這種工業化模式的缺點之一便是產業結構路徑依賴嚴重導致轉型升級速度慢。目前,浙江工業中傳統產業仍然占據七成左右的份額。
今天的產業結構只是表象和結果。產業結構背後,是企業結構、企業家結構。有什麼樣的企業家就有什麼樣的企業,有什麼樣的企業就有什麼樣的產業。浙江經濟要轉型,首先浙商得轉型。當下,民間投資增速放緩,老一代浙商二次創業的激情有待進一步激發,新生代浙商“才露尖尖角”……浙商轉型,任重道遠。
老浙商怎麼轉
“我的產品在非洲市場至少還能賣20年,我為什麼要冒險轉型?萬一失敗,這些員工怎麼辦?”在長興縣採訪時,當地一位知名紡織企業老板在回答“為什麼不轉型”的問題時如此反問記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