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總書記在浙江工作期間到省農科院調研時提出:科研人才都應該到生產的主戰場上去。我們始終牢記總書記的要求,把論文寫在浙江的田野上。”何聖米說。
論文寫在田野上,幸福淌進農民心。過去15年,浙江省、市、縣三級共派遣科技特派員15300多人次,組建事業法人科技特派員19家,選派省團隊科技特派員354個。累計推廣新品種新技術1.5萬多項次,技術培訓12萬多場,培訓680多萬人次,為浙江省農民創新創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科技特派員制度為科技和“三農”創造了最直接、最有效的結合載體。科技成果走出實驗室,“種”在了浙江大地上,直接送到農民手里。科研工作者來到農村廣闊天地,書寫了一段段精彩的人生。
在泰順縣黃橋鄉,2003年12月30日,首批科技特派員之一、浙江農林大學(原浙江林學院)博士邵志鵬因公殉職,年僅30歲,當地鄉親們為紀念他而特意栽下了一片“邵博林”。近15年過去了,他的精神如“邵博林”一樣扎根鄉土,激勵著一批又一批科技特派員。
蒼南縣筆架山下的岱嶺佘族鄉富源村,省科技特派員、省農科院亞熱帶作物所專家李發勇穿行在鬱鬱葱葱的蜜柑樹間。李發勇大學畢業分配到亞作所後不久即申請擔任科技特派員,那年他25歲,是同批下派的科技特派員中年齡最小的。一晃已經13個年頭,他和這些蜜柑樹見證了彼此的成長。
富源村曾是省級扶貧重點村。村民下山搬遷後,如何發展產業?李發勇望著山坡,想出了種植特早熟蜜柑的點子。2017年,富源村柑橘銷售收入92萬元,其中采摘游收入50多萬元,這個過去的空殼村實現了“花果佘鄉”的美麗夢想。
科技特派員制度的實施,為激勵各類人才在農村廣闊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華、大顯身手,打造一支強大的鄉村振興人才隊伍創造了高效能的平台。
新時代擔新使命
春華秋實,一十五載。
15年來,科技特派員制度在浙江大地萌芽、發展並不斷成熟,成為浙江加快農業現代化和促進農民持續增收進程中一項重要的制度創新、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15年的探索和實踐表明,惟有精准選派、才能實現精准幫扶,惟有系統幫
扶、才能提升農業農村整體科技經濟實力,惟有與時俱進、才能始終保持鮮活的生命力和先進性。
農業農村的絢麗畫卷日新月異,科技特派員為“農”的初心始終不變。投身鄉村振興,更好服務“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高質量高水平推進浙江省農業現代化進程,是浙江省科技特派員在新時代肩負的新使命。
新使命激勵新探索。“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中,農業現代化不能拖後腿”。為補齊農業現代化短板,圍繞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體要求,浙江省重新研究確定科技特派員工作定位和內容,進一步激發科技特派員制度新動能。
當前,浙江省科技特派員制度正在發生一系列大變化:從單向選派向雙向選派轉變,確保精准對接;服務區域向包括發達地區的全省拓展,服務領域向全產業鏈延伸;法人、團隊特派員體系化支撐力度更大;科技特派員更加緊密地與服務對象和農民結成利益共同體……
浙江農林大學斯金平教授帶領的鐵皮石斛全產業鏈科技特派員團隊,近年來依托“創業鏈”大平台,變主要服務一產為三產融合。不僅教農民種出好的鐵皮石斛,更通過系列保健食品、化妝品、藥品開發,延長產業鏈,培育精深加工企業,做強產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