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一部分擔憂來自鮮笋銷售,覆蓋林地不可避免的“輪休”,仍讓大部分笋無法通過“時間差”的方法來保住身價。離邵觀夫家幾分鐘車程的地方,就是當地的批發市場,隨著自然笋的大量上市,每斤的批發價迅速從10元跌到5毛上下,如果雇人,這個價格甚至付不起工人的工資。“相比挖幾個小時就有上萬元收入的那個時節,這時候你再挖笋,手都是發軟的。”他生動地描述著。
對更多的竹農來說,覆蓋技術這個“香餑餑”還需要有人帶著嘗試。去年開始,臨安建起了省裡唯一一個新型林技推廣體系農民技術帶頭人試點,簡單來說,就是要把像邵觀夫這樣自己有生產基地、經營水平高、有服務意識的示範戶動員起來,手把手地教會周邊的人。
“要推廣的不僅是技術,更是觀念。”臨安市林業科技推廣總站站長沈振明說,去年起,他們結合生產周期對一批掌握一定技術的林農進行定時、定人的系統培訓,還有嚴格的考試環節。目前,首批有16個人初步合格。“這批‘鄉土專家’可以在周邊林農有技術難題時就近提供技術服務,幫助他們做好技術推廣。”他說,針對臨安的竹笋、香榧、山核桃等特色產業,他們希望培養出一批這樣的技術帶頭人,真正解決林業技術推廣的“最後一公里”難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