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8年范長江(左)、陳儂菲(中)和胡蘭畦在武漢。此照片為首次公開發表。 |
1938年8月,女報人陳學昭以重慶《國訊旬刊》特約記者的名義到延安,後發表了《延安通訊》。1939年2月,陳學昭擔任了陝甘寧邊區文藝界抗敵聯合會機關刊物《文藝戰線》的編委,後出版了《延安訪問記》。她參加了大生產運動,“用彈鋼琴的手”紡線,紡的線換了兩個金戒指。
1938年《新民報》遷到重慶後,浦熙修任採訪部主任。受周恩來等共產黨人的影響,她利用民間報紙從業者身份,采寫了大量的新聞和通訊,用自己的筆書寫著事實的真相。她熱情歌頌了戰鬥的軍民,同時也揭露國民黨的消極抗戰,無情鞭撻那些荒淫無恥的高官。
抗戰時期,彭子岡被譽為《大公報》的風雲人物。她曾以《大公報》記者名義,用尖銳、潑辣的文筆,采寫了大量戰地新聞、政治新聞和社會新聞,控訴日本侵略者的瘋狂罪行,謳歌抗戰英雄,如《難民在端午》、《皖北的遊擊》、《重慶的米和煤》等。其中尤以人物專訪著名,如對宋美齡、宋慶齡、郭沫若等人的專訪。1945年8月,毛澤東赴重慶與國民黨談判,子岡撰寫的《毛澤東先生到重慶》為人們傳誦一時。1940年的秋天,在一次集會上,國民黨行政院副院長兼財政部長孔祥熙大談營養運動,說不用擔心中國糧食不足,只是人們吃得太多、太浪費了,建議大家多吃糙米,說那是含有維他命ABC多種營養的食品。子岡聽不下去了,馬上站起來提問:“這幾年,前方將士浴血奮戰,後方老百姓節衣縮食,都是為了爭取抗戰勝利。孔院長,你可以看一看,在座的新聞界同業都面有菜色,唯有你心寬體胖,臉色紅潤,深得養生之道,可否請你繼續談一下養生之道?”孔祥熙被這麼一問,只好打哈哈散會。“哈哈孔”因此得名。
當年,與子岡、浦熙修並稱為“三劍客”的還有楊剛。楊剛1936年10月擔任《大眾知識》半月刊的編輯,宣傳抗敵救亡。1938年經人介紹,進入塔斯社上海分社做英文翻譯。1939年9月受蕭乾之邀到香港接任《大公報》的《文藝》副刊主編。楊剛讓副刊“披上戰袍,環上甲胄”,為抗戰服務。她發表了反映延安狀況和八路軍戰地生活的文章,如沙汀的報告文學《賀龍將軍》、丁玲的散文《我是怎樣來陝北的》、莊棟的《記延安文協代表大會》等74篇之多。毛澤東的《論持久戰》當時的譯者就是楊剛,筆名“Shih-ming”,這是該文的首次英譯,譯文在《公正評論》上連載的同時,另以單行本形式發行,單行本前有毛澤東寫的序,楊剛是通過地下渠道發出去的。
自稱為抗戰時期只能算新聞遊擊戰士和兼職記者的陸慧年參加了《婦女生活》、《戰士婦女》、《婦女前哨》的編輯和撰稿,發表了《戰時女子教育》、《一年來的中國婦女》、《反侵略運動與文化共進》等數篇作品,其中《戰時書包供應所閱讀與寫作函授班訪問記》發表在《新華日報》上。抗戰勝利後,她成為《聯合晚報》的駐南京記者,參加了國共和談的採訪。
以上所述只是掛一漏萬,還有許多可歌可泣的新聞女報人的感人事蹟。她們的作品樸實無華、真切翔實,極大地鼓舞了軍民鬥志,也為中華民族的反侵略戰爭留下了一個個生動感人的鏡頭和一頁頁珍貴的史料。(來源:光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