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1月9日電(評論員 陳鴻斌)“關關雎鳩,在河之洲……”中國最古老的詩集《詩經》,開篇即以濕地起興。在古人眼裡,濕地更是充滿了詩意之美。《濕地公約》第十四屆締約方大會於11月5—13日在中國武漢和瑞士日內瓦兩地同時開幕,武漢以線下會議為主,日內瓦則主要是線上會議。11月5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以視頻方式出席在武漢舉行的大會開幕式並發表題為《珍愛濕地 守護未來 推進濕地保護全球行動》的致辭。
本次會議將探討公約發展方向,審議重要履約事項。武漢主會場主要包括大會開幕式、部級高級別會議、中國濕地成就展、中國系列邊會、濕地考察和通過《武漢宣言》等。日內瓦分會場則舉辦全體會議、常委會會議、區域會議、各國邊會、國際濕地展、閉幕式等活動。這是中國首次承辦《濕地公約》締約方大會。大會以“珍愛濕地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主題。
濕地是全球重要生態系統之一,對維護生態、水資源、生物安全和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發揮著重要作用,具有涵養水源、調節氣候、改善環境、維護生物多樣性等多種生態功能,對保護糧食和水資源安全具有重要作用,與人類生存和發展更是息息相關。因而有“地球之腎”“物種基因庫”等稱謂。
濕地是最具多樣性和生產力的生態系統之一。根據《濕地公約》,廣義上的濕地不僅包括所有湖泊和河流、地下蓄水層、沼澤、濕草甸、泥炭地、綠洲、河口、三角洲和灘塗、紅樹林和其他沿海地區、珊瑚礁等,還包括魚塘、稻田、水庫和鹽田等人造地點。然而,《濕地公約》網站數據顯示,自1700年以來,全球已有大約85%的濕地相繼消失。
作為全球第一項政府間多邊環境公約,《濕地公約》於1971年2月2日由來自18個國家的代表在伊朗海濱城市拉姆薩爾簽署,全稱為《關於作為水禽棲息地的國際重要濕地公約》。
經過半個世紀的發展,《濕地公約》的內涵已由關注水禽棲息地和遷移水鳥的保護,延伸到注重整個濕地生態系統及其功能的發揮。締約方發展到目前的172個。中國政府於1992年正式加入《濕地公約》,成為公約第67個締約方。此後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濕地保護這一工作,還相繼通過了一系列相關法律。目前中國已有一大半濕地受到不同形式的保護,如建立國家公園、社區公園等。30年來中國已擁有國際重要濕地64處。中國濕地面積世界第四,亞洲第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