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20日電/燕山腳下、渤海之濱、太行之畔。歷史行進的腳步,走過一道道坡、爬過一道道坎,留下了勃勃生機的氣象。
當5年前習近平總書記作出將“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的重大部署時,他站在中國版圖前去審視這片廣袤大地,謀劃了一個有著無限可能的新天地。
5年過去了。匠心獨運丹青手,萬里山河起宏圖。
數九寒冬,列車疾馳在這片大地上。從北京出發,習近平總書記3天的足跡,恰好勾勒了一個等邊三角形。萬千矚目的河北雄安新區,古韵厚重的天津,煥然一新的北京城市副中心,京津冀協同發展撬動了一場靜水深流的區域深層次變革。
“發展鴻溝”的問題,千百年來困擾著人類社會發展。這裡用不尋常的遠見與魄力,書寫了一份答案。1月18日召開的京津冀協同發展座談會上,面對齊聚一堂的京津冀負責人,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要保持歷史耐心和戰略定力,做好這件歷史性工程”;“京津冀如同一朵花上的花瓣,瓣瓣不同,卻瓣瓣同心。”
廣袤的華北大地靜待新一年的春耕,燕趙大地起春潮。
加與減,“一盤棋”布局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
“北京吃不完,天津吃不飽,河北吃不著。”京津冀流傳多年的這句話,無奈折射了強大的“虹吸效應”下地區發展的不均衡、不協調。
面對“成長的煩惱”,突破口在哪?
“著力點和出發點,就是動一動外科手術,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解決‘大城市病’問題。”習近平總書記5年前定調了京津冀發展的大思路。
看得明白,卻不是一件容易辦到的事。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建設一個新的城市副中心談何容易?“首都圈”念叨幾十載,從算小賬到算大賬的轉變又談何容易?
從問題破題,才能真正解決問題。中國共產黨人有迎難而上的擔當和膽識。破題之際,也恰逢新舊動能轉換的歷史機遇期,高質量發展的浪潮為區域協調發展創造了更大空間。
回眸走過的路。一批弄潮兒從四面八方來到雄安,因為看好千載難逢時代機遇;植樹造林的雄安本地人,用粗壯的雙手緊握著未來,對今後的日子滿是憧憬。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座談會上,三省市負責人在發言中不約而同談到了這一部署的英明和遠見,“符合黨心民意”。
從國家發展全局的高度去擘畫和推動,跳出“一城一地”得失來思考發展路徑,這無疑是史無前例的大手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到京津冀考察調研6次,主持召開相關會議9次。”追溯總書記關於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思想脈絡,能深刻感悟這一戰略在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中的意義和分量。
2014年2月,載入史册的一頁。習近平總書記在京召開座談會,專題聽取京津冀協同發展工作匯報。如何“打破自家‘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他給出了推進的思路,列出了重點任務。
“入山問樵、遇水問漁。”隨後,一趟趟調研、一次次論證,協同發展的戰略不斷深化。北京新的“兩翼”——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區兩個新城,一種全新的戰略構想,激蕩了華夏大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新的歷史階段,集中建設這兩個新城,形成北京發展新的骨架,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
越走,越清晰;越走,越堅定。“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雄安新區”,黨的十九大報告標注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內外發力、加減並用,京津冀三地拿出了各有亮點的成績單。從各自為政、各管一攤,到相互扶持、彼此協助;從發展戰略不清、功能重叠,到優勢互補、統籌布局……“一加一大於二、一加二大於三的效果”日漸顯現。
“疏解是雙向發力。”此次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解析“疏解”一詞:“觸及深層次矛盾,要更加講究方式方法,內部功能重組和向外疏解轉移雙向發力。”“雄安新區是外向發力;北京是內向調整,優化核心功能,把‘白菜心’做好。”
“過去的5年,京津冀協同發展總體上處於謀思路、打基礎、尋突破的階段,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進入到滾石上山、爬坡過坎、攻堅克難的關鍵階段。”他對京津冀三地負責人說,今後我會時不時地過來走一走,看看你們階段性工作的情況,“新階段任務更艱巨更繁重,來不得絲毫放鬆,需要我們下更大氣力推進工作”。
快與慢,“一張圖”謀劃
雄安風景依舊,一望無際的原野,仿佛凝固了時光。這片播種了希望的土地上,在兩年前設立新區的那聲驚雷之後,似乎又恢復沉寂了。
新區,正是這兩年裡在紙上醞釀了影響未來的力量,一筆一畫勾勒了千年大計的發展藍圖和“施工圖”。在雄安新區規劃展示中心,習近平總書記仔細端詳展板上的《河北雄安新區規劃綱要》。
這個城市的規劃,一次次擺上中央政治局常委會的會議桌。他也一再諄諄告誡:“把每一寸土地都規劃得清清楚楚後再開工建設,不要留歷史遺憾。”
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頂層設計基本完成了,秉持先規劃再建設、先管控再發展,目光更遠,起點更高,標準更嚴。
雄安新區,“1+N”規劃體系和“1+N”政策體系基本建立。習近平總書記說,這兩年,幾乎沒有動一磚一瓦。現在有了藍圖,雄安從頂層設計階段轉向實質性建設階段,可能今年就是一派熱火朝天的局面了。
再看北京發展的另一翼,城市副中心。通州歷史上曾是京東交通要道,是京城漕運、倉儲重地。2016年5月,它以新名稱“城市副中心”載入史册。
如今,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詳規編制完成,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措施正在修改完善。習近平總書記的目光放在了更長遠的下一步。和副中心緊鄰的三個縣,如何實現功能延伸?中心城區老城如何重組,如何提升行政管理效率、提高精細化管理水平?“這都是下一步要思考的問題。”
“高起點規劃、高質量發展”,新發展理念這條主線,將貫穿京津冀協同發展始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高質量發展要求,努力創造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標杆。”
“一張藍圖繪到底。”建設,規劃先行;動工,生態先行。這份“功成不必在我”的歷史耐心,給人們留下了深刻印象。
綠色,將是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底色。昔日的東方化工廠,華麗轉身為“城市綠心”。習近平總書記勉勵他們要做好“戰略留白”,“綠色留白”。
九河下梢,白洋澱被譽為“華北之腎”。對白洋澱的污染,他十分痛心:“過去腎功能都要衰竭了,一直在透析。”而今,短短兩年治理,流入白洋澱的三條河流都“摘帽”了劣5類水質。在規劃展示中心,談到雄安新區下大氣力處理城和澱的關係,習近平總書記回想起選址的考慮:“當時選址在這,就是考慮要保護白洋澱,而非損害白洋澱。城與澱應該是相互輝映、相得益彰。”
未建城、先種綠,“千年大計”從“千年秀林”開始。習近平總書記登上秀林驛站平台遠眺,喬灌草高低錯落,經濟林生態林比肩而立。他望著一株株搖曳的小樹幼苗,欣喜地說:“讓它們跟著雄安新區一起慢慢生長。不要搞急就章,不要搞一時的形象工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雄安新區就是要靠這樣的生態環境來體現價值、增加吸引力。”
2018年,京津冀地區PM2.5平均濃度比2013年下降約40%。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在生態保護機制創新上下功夫,京津冀要走在全國前列。”他考慮十分周密,語氣格外堅定:“決不能搞短命工程、短命建築;嚴防過剩產能死灰複燃;符合新城規劃的垃圾處理廠、污水處理廠可以先建……”
規劃裡有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故事,也有青苔、石板路、斑駁老墻的故鄉記憶。雄安新區歷經歲月洗禮的參天古樹、大運河上沉澱了搖櫓號子聲的故道遺址,那些承載著時光的歷史遺址,也一道載入了規劃建設藍圖。京津冀發展,看得見歷史、留得住鄉愁。
舍與得,“一體化”發展
如果將黨的十九大後習近平總書記國內考察路線連起來看,可以更清晰感知黨中央對國家幾大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布局和謀劃。長江乘船、南下廣東、飛赴上海,一一呼應了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此次,聚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
軌道上的京津冀協同發展雛形初現,藍天下的京津冀協同發展成果卓著。開創協同發展新格局的京津冀、蹚出一條改革新路的京津冀、科技創新鏈條上的京津冀……仍在探索的路上。京津冀在舍與得的抉擇中,能否繪出更多協同發展的畫卷?
人們期待,一個改革不停步的京津冀。
40年風雨滄桑,40年探索跋涉,改革開放從新起點上再一次出發。對於京津冀三省市來說,協同發展本身就是一場深層次改革、一個大變革大調整的重構歷程。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破除制約協同發展的行政壁壘和機制體制障礙,構建促進協同發展、高質量發展的制度保障。
他具體舉例來說,“京津冀地區機場、港口群如何發揮協同作用?要拿出方案。”“要賦予雄安新區發展自主權,只要有利於雄安創新發展的要全力給予支持。”“同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加強互補互動,使發展要素更順暢有序地聚集、優化。”
座談會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韓正回憶了總書記曾說過的一段話:“既要有引的激勵優惠政策,又要有逼的一些限制性措施。要從‘引’和‘逼’兩個方面著手,盡快拿出一批看得見、摸得著、有幹貨的政策,特別是要研究建立一個兼顧各方利益的內生動力機制,讓北京願意放,河北、天津等地方也願意接。”
“不能說‘撿到筐裡都是菜’,一體化發展不能僅僅是空間轉移,要借此機會轉型升級、更新換代。”習近平總書記用形象的比喻,解析京津冀三地發展的取和舍。
人們期待,一個創新活力迸發的京津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