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4日電/據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報道,《三國演義》中有位被諸葛亮稱為“益州學士”的人物,此人名叫秦宓,博古通今,乃能言善辯之士。秦宓曾與夏侯纂就益州(蜀地)高談闊論三件事,分別為遠古歷史、地理形勝和人事功業。
秦宓所說的前兩件事中都包含著水,一是蜀地有岷山,大江就從它的腹中流淌而出,造就了沃野千里;二是生於蜀地汶山郡的大禹,先後疏浚長江黃河,使它們東流入海,為生民除患造福。
一碧萬頃乾坤朗。秦宓所說的人事功業,正是那些蜀山蜀水中孕育的清官源流,如江河之水清朗澄澈,奔湧不息。
治蜀先治水
古老的文明離不開河流的滋養。岷江自古滋潤惠澤天府之國,帶來人與自然良性的互動。
治蜀先治水。古蜀人的命運始終和水利水害交織一體,歷代蜀人勤勞治水的結果,化為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豐碑,屹立千年。
治水望李冰。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眾開鑿玉壘山,歷經攻堅,修建都江堰。這是一座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至今仍在發揮著當年設計者賦予它防洪灌溉的功能,使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饑饉”。
都江堰東岸玉壘山麓,二王廟靈官殿左石壁間嵌有一道石碑,上面刻著“乘勢利導,因時制宜”。李冰繼承前人的衣鉢,仍突出“疏浚”,並把“疏浚與灌溉”相結合,把“雨養農業”轉化成“灌溉農業”。都江堰所表現出因勢利導的大智慧,避免與自然力量正面對抗,巧妙利用岷江出山口的天然地勢和彎道水流規律,科學解決了自動分流、洩洪排沙重大技術問題,實現無壩引水、自流灌溉、水上交通和洩洪減災的系統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