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統一沒有“自然”只能“塑造” |
中評社╱題:沒有“自然統”,只能“塑造統”——關於中國完全統一途徑的探討 作者:郭震遠(北京),中國海洋大學海峽兩岸關係研究所所長、教授,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研究員
作者指出,討論中國完全統一的途徑,有一種觀點,姑且稱之為“自然統”論。這種觀點認為,無須顧慮台灣島內“台獨”勢力的鬧騰,他們不敢公然“台獨”,只要大陸更加強大了,兩岸自然就會統一。這種認識看似有一定道理,但實際上嚴重脫離中國統一進程的現實,完全不能成立、不可能實現。事實已經並將繼續證明,中國完全統一的途徑只能是“塑造統”,即在不斷強化大陸對台灣強大優勢的同時,積極作為,把這種優勢轉化為不可阻擋的直接促統動力,有效化解加快實現中國完全統一面對的嚴重挑戰,最終實現中國完全統一。總之,通過積極作為,實現祖國統一。這將是新時期加快實現中國統一進程的核心環節,也是“塑造統”的主體內涵。
一、對中國統一途徑的探討
當前中國統一進程進入加快實現完全統一的新時期。探討中國實現完全統一的途徑已是必然之勢,但對此存在較明顯的分歧。已經出現的關於“自然統”和“塑造統”的爭論,就集中表現了對於中國實現統一途徑的不同認識。
1.中國不可能“自然統”
認為中國可以“自然統”的人,其實對“自然統”並沒有明確的概念和嚴格的定義。實際上,他們都只是籠統地說,今後中國強大了,兩岸“自然”就會統一。但既沒有給出“更強大”,足以實現“自然統”的標準是什麼;例如,現在大陸GDP總量已是台灣的22倍(2016年),那麼到多少倍就可以“自然統”?30倍或者40倍?也沒有給出所謂“自然統”具體內涵是什麼。顯然,所謂“自然統”只能算做一個十分含糊的說法,既不是嚴謹的研究成果,更不是可實際操作的政策。但這種含糊的說法,卻迎合了一些人對中國完全統一的盲目樂觀情緒,因而有一定影響,不可忽視。
中國統一進程的特點,是選擇實現完全統一途徑的決定性因素。正是中國統一進程的特點,決定了中國不可能實現“自然統”。中國統一進程始於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已近七十年。在近七十年的漫長歲月中,中國的統一進程呈現出嚴重而複雜的對抗性,這是中國統一進程最重要的特點。中國統一進程的這一重要特點,集中表現為,在統一進程中,中國內戰的嚴重對抗與內戰結束後嚴重的統“獨”對抗的緊密銜接與轉換。筆者曾多次撰文對此有所論述(請見2015年以來多期中評月刊),茲不贅述。筆者要強調的是,中國統一進程對抗性的嚴重而複雜。對抗的嚴重不需多言,內戰的對抗是中國法統之爭,即中國合法代表權之爭,其嚴重程度已被1949-1978年的三十年歷史充分表現。統“獨”對抗,是維護與破壞國家統一、領土主權完整的對抗,其嚴重程度不言而喻。對於對抗的複雜程度,卻往往估計不足。對抗的複雜程度首先表現為,不同性質的對抗的銜接、轉換,即由中國合法代表之爭的對抗,在不長時間內就轉換為統“獨”對抗,導致二者內涵的諸多交叉;其次,對抗性質的轉換與台灣島內政治社會轉型交織,即統“獨”對抗與台灣的所謂“民主化”轉型交織,同時發生、同步推進,難以完全區隔。
中國統一進程嚴重而複雜的對抗性,對中國實現完全統一的途徑有決定性影響。首先,中國的統一進程,本質上正是處理兩岸嚴重而複雜對抗的過程。兩岸對抗的產生並達到嚴重而複雜程度,有著廣泛的政治、社會,以及文化因素的深刻影響。處理兩岸的對抗,有多種可能的方式和途徑,但無論哪種方式,都必然是大陸主導進行的艱難、細微的工作,而不可能“自然”實現。其次,現在和今後三十多年中,兩岸嚴重而複雜的對抗,基本上都是統“獨”對抗。處理兩岸對抗,基本上就是處理兩岸統“獨”對抗,或者說是消除台灣島內的“台獨”勢力及其影響。這當然更須艱難、細微的工作,而不可能“自然”實現。即使大陸對台灣具有更加強大的優勢,也不會“自然”實現。
2.中國的統一只能是“塑造統”
按照筆者理解,所謂“塑造統”,是與上述“自然統”完全不同的實現中國統一的途徑。簡言之,“塑造統”就是根據確定的統一目標,充分發揮大陸的優勢,積極創造統一所需的各方面條件,以按照大陸的意圖、最符合中華民族當前與長遠利益的方式,實現國家完全統一。這充分表現了大陸對中國統一進程的主導作用和積極作為,實際上,1949年以來的近七十年中,大陸一以貫之的積極促統進程,就是“塑造統”不斷探討、不斷實踐的進程。儘管多有曲折和不盡如意處,但近七十年中國統一進程的巨大進展,充分顯示了“塑造統”是實現中國完全統一唯一正確的途徑。
近七十年的事實清楚表明,大陸確認的統一途徑,對大陸的“塑造統”進程有決定性影響,即確認不同統一途徑就有不同的“塑造統”進程。大陸對中國必須統一,從來不存在分歧意見,但對於實現統一的途徑,不僅一直存在分歧意見,而且事實上也經歷了重大調整,並導致形成了不同的“塑造統”進程。1949年到1978年的近三十年,在大陸與台灣的中國法統之爭,以及台灣堅持反攻大陸的激烈對抗背景下,大陸堅持解放台灣的統一途徑(1955年以後改為“和平解放”)。所以,這近三十年中,大陸一直圍繞“解放台灣”,推進“塑造統”進程。包括以“解放台灣”為目標,大力強化軍事實力;以爭奪“邦交國”和聯合國的中國席位為主軸,與台灣在國際上激烈較量,等等。1979年開始,大陸提出並貫徹執行“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台工作大政方針,即確認了新的統一途徑。在以後的近四十年中,大陸一直圍繞“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積極推進“塑造統”的進程。採取的主要措施和政策包括:在結束中國內戰後,大力推動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但絕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積極推進兩岸的經貿合作、人員交流;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立場,在兩岸之間和國際社會,堅持打擊、反制“台獨”勢力搞“台獨”、搞分裂的圖謀和動作,等等。近七十年來,特別是近四十年來,“塑造統”進程取得的重大成效,充分顯示了正確選擇實現中國統一途徑的決定性影響。
事實表明,中國統一進程,在統一途徑確定後,其“塑造統”的基本內涵,即促統的政策、策略等,實際上一直處於與時俱進的不斷發展、調整之中。這在1979年以後兩岸關係發展變化的三個不同時期表現尤為明顯:1979年到1992年,是結束中國內戰的過渡時期。大陸提出並執行了一系列與結束內戰直接相關的政策措施,例如停止炮擊金門等。同時,大陸積極推進與台灣的溝通,大力推進兩岸民間交流等等。1993年以後,直到2008年,李登輝、陳水扁在台灣大力推進“急獨”路線,大搞“法理台獨”。大陸堅決進行反“台獨”、反分裂鬥爭,予以嚴厲打擊。同時,大陸繼續積極推進兩岸民間交流。2008年5月到2016年5月,馬英九在台灣執政期間,承認九二共識,接受一個中國原則,兩岸關係進入和平發展新時期。大陸對台灣進一步開放,採取了更多惠台政策;大力促進兩岸交流合作的機制化;對台灣參與國際事務做出了合情合理的安排。2016年5月,蔡英文在台灣執政後,堅持拒不接受九二共識、一個中國原則,在台灣推進全面“台獨化”、徹底地去中國化,兩岸再次陷於嚴重對抗,兩岸關係複雜嚴峻。大陸已終止兩岸官方往來,在國際上再度封殺台灣,但繼續大力推進兩岸民間交流。總之,在保證選擇的統一途徑不變,以及基本政策穩定的同時,根據兩岸關係、台海形勢的變化,適時對具體政策、策略做出調整。這既保證了中國統一進程的相對穩定、連續,也保證了統一進程的“塑造統”,面對複雜的兩岸關係、台海形勢,得以更加有效、可靠。
二、“塑造統”面臨的挑戰
如上述,大陸推進“塑造統”的積極作為取得重大成效,充分顯示了中國統一進程的明顯進展。但同時也須清醒認識到,統一進程的進展並不完全如人們所期待。這首先反映了中國統一進程嚴重而複雜的對抗性的重大影響;同時也表明,大陸推進“塑造統”從一開始就必須面對諸多不可忽視的挑戰。
從現在開始,中國的統一進程進入加快實現國家完全統一的新時期。在新時期中,“塑造統”一直面臨的諸多挑戰都將繼續存在,而且還可能更加嚴重。同時由於兩岸關係、外部環境等發生新的重大變化,還將出現新挑戰。其實原有挑戰的嚴重化,就是新挑戰。所以,認識、把握,並積極作為應對、化解諸多新挑戰,將是當前和未來三十多年推進“塑造統”、實現中國完全統一的關鍵環節和主體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