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共思想理論形成發展的一般方法論看,上述“兩岸復歸統一”是“結束政治對立”的基本論斷,表明這種政治對立是兩岸關係中的基本矛盾,也是構成現在不統一狀態的基本因素;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過程就是要逐步化解和縮小這個矛盾,使之最終不再成為影響兩岸統一的因素,這將貫穿於統一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總體過程。
那麼,“台獨”呢?與統一截然對立的不是“台獨”嗎?無疑,“台獨”是統一的對抗性矛盾,遏止“台獨”是追求統一的最基本前提;自確立和平統一方針以來,反對“台獨”始終是中共不可動搖的立場。但從整體實力對比與發展趨勢、從長期的“統獨”鬥爭實踐看,“台獨”雖然會在一定時期與條件下對兩岸關係造成種種干擾和阻撓,但本質上不可能得逞,是一條走不通的路,這是“台獨”代表性人物也不得不承認了的。習近平2016年會見國民黨主席洪秀柱時說:“我們有堅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夠的能力遏制‘台獨’。”可以認為,“台獨”是兩岸關係中一定條件下存在的一種特殊矛盾,但不構成兩岸關係的基本矛盾;但如果非常情況下出現外敵入侵等情況,那將是一種特殊情況下的特殊矛盾。與此相關需要重視的是,眾多台灣民眾在近代以來的歷史遭遇中形成了特殊的群體心態,後又在與國民黨的矛盾中形成逢國民黨必反、從而不贊成統一甚至反對統一的心態,這也是必須逐步化解與轉變的。習近平對此反覆強調:“我們理解台灣同胞因特殊歷史遭遇和不同的社會環境而形成的心態”,“願意用真誠、善意、親情拉近兩岸同胞的心理距離。”未來隨著島內藍綠惡鬥逐步退潮,隨著兩岸間政治關係與台灣參與國際活動等問題在兩岸同屬一中的前提下進一步得到合情合理解決,許多目前不贊成統一以至支持“台獨”的民眾,將會因“台獨”“做不到就是做不到”而回歸事物的原點,即回到前述兩岸“政治對立”的基本矛盾。而在這一點上,不分藍綠的多數民眾是一致的,他們還要看,還要等。
前文所述,兩岸由上世紀40年代中後期中國內戰遺留並延續的關於制度與道路選擇的政治對立,構成統一前兩岸關係中的基本矛盾。這個基本矛盾同時還派生出另外一種政治對立,即統一前雙方政治關係或曰相互定位問題上的矛盾。這是兩岸基本政治對立在現階段的集中表現。以往兩岸關係發展歷程表明,妥善處理這種對立,是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的重要條件,也可以說是現階段兩岸關係的主要矛盾。兩岸主張統一的力量之間如果不能有效地處理好這一矛盾,往往會被“台獨”勢力所利用,藉機鼓噪“台獨”,干擾兩岸關係發展。“九二共識”已經在相當程度和範圍內解決了這一矛盾,並為最終解決提供了基礎。大陸願意就此進行積極探討並作出合情合理安排,以及“習馬會”已經提供的範例,都為解決這一問題展現出積極前景。
三、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基礎上的統一,將不僅是形式的統一,更重要的是心靈契合。
2014年9月26日,習近平會見台灣和平統一團體聯合參訪團時指出:“我們所追求的國家統一不僅是形式上的統一,更重要的是兩岸同胞的心靈契合。”同年11月9日,他在會見蕭萬長時針對兩岸交流再次表示:要為擴大和深化兩岸經濟文化科技教育各領域交流合作創造更多條件,“以增進相互瞭解,融洽彼此感情,實現心靈契合。”與此相應,他還針對未來統一進一步表示:“一國兩制在台灣的具體實現形式會充分考慮台灣現實情況,充分吸納兩岸各界意見和建議,是能充分照顧到台灣同胞利益的安排。”很明顯,心靈契合的論述,是對既往和平統一目標的巨大昇華,是新形勢新格局下對統一賦予的更高標準與更豐富內涵,是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必然歸宿,是對中共和平統一理論與“一國兩制”模式的重大創新與發展。
“心靈契合”的統一,相對於單純的形式統一。兩岸輿論中歷來有所謂先統一後融合還是先融合後統一的說法。選擇走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道路,是兩岸關係的內在規律所在,固然不能立即實現形式上的統一,但卻使未來統一具有更高的境界、更成熟的內涵、更穩固的形態,也可避免單純形式統一後可能出現的種種不適應與矛盾。如果能從(僅僅從)兩個地區之間相互不契合的意義上來看的話,當初國民黨接收台灣後出現的種種矛盾衝突就是最直接的例證,這些矛盾衝突的後果遷延七十年影響至今。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基礎上的統一,將是形式統一與心靈契合兩方面的高度統一。兩岸間各領域交流聯繫已經具有相當廣泛與厚實的基礎,進一步交流融匯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隨著中國日益建設成為一個高度發達、高度文明、高度現代化的社會,將為兩岸人民心靈契合提供更大平台。和平統一,最關鍵的是人心的回歸。
共圓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是融合發展的旗幟與載體
去年11月11日,習近平在紀念孫中山誕辰15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提到:孫中山一百多年前第一個提出振興中華的口號;他在《建國方略》中對國家現代化的種種構想,如今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已經實現,中國人民創造的許多成就遠遠超出了他的設想,振興中華的理想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目前,中國人民正信心百倍地朝著“兩個一百年”宏偉目標踏實奮進,實現民族復興、再創中華盛世榮景,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正因如此,習近平近年會見來自台灣的各界朋友時一再宣導,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兩岸同胞應當不分黨派,不分階層,不分宗教,不分地域,共同參與到民族復興的進程中來,攜手共圓中國夢。
一、從全民族發展高度,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為兩岸關係主旋律。
兩岸同胞同屬一個國家,同屬中華民族。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習近平在2013年會見台灣客人時就已指出,“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實現這個夢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他呼籲:“我們應該登高望遠,看到時代發展、民族振興的大趨勢”,“擺脫不合時宜的舊觀念束縛,明確振興中華的共同奮鬥目標”,使民族復興“成為兩岸關係的主旋律,成為兩岸中華兒女的共同使命”。2015年11月“習馬會”時他又表示,“兩岸雙方應該胸懷民族利益,緊跟時代前進步伐,攜手鞏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大格局,共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由於積貧積弱屢遭列強欺淩,台灣更由於外族侵佔而經歷50年的殖民統治。一百多年來,中華民族在探尋復興強盛之道的過程中飽經苦難滄桑。現在,面臨巨大的歷史機遇與已經看得見、摸得著的華夏榮景,兩岸同胞自應緊密合作,相互扶持,為再造民族輝煌攜手奮鬥。我們理解台灣同胞因特殊的歷史遭遇和不同的社會環境而形成的不同心態,希望在共同實現民族復興的進程中撫平歷史創傷。兩岸之間還長期存在一些政治分歧,大陸願意在一個中國框架內同台灣方面平等協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什麼想法都可以交流,相信中國人終究有智慧找出解決問題的鑰匙。兩岸雙方及各主要政黨、組織、所有同胞都應該超越歷史恩怨,在中華復興的旗幟下團結一致向前看。
二、通過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在共圓中國夢的進程中實現兩岸一家親。
在多次重要講話和與台灣人士的會談中,習近平反覆強調要“秉持兩岸一家親的理念”。“兩岸同胞是一家人,有著共同的血脈、共同的文化、共同的連結、共同的願景,這是推動我們相互理解、攜手同心、一起前進的重要力量”。既然是一家人,就有一家人彼此相待與相處的做法。我們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著眼點和落腳點是要增進兩岸同胞的親情和福祉,讓大家都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只要是有利於增進兩岸同胞的親情和福祉的事,只要是有利於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事,只要是有利於維護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事,兩岸雙方都應該盡最大努力去做,並把好事辦好。為此,他在許多具體問題上都表明了態度和想法,如多次提出願意讓台灣同胞分享大陸的發展機遇;“大陸人口多,市場大,產業廣,完全容得下來自台灣的商品,完全容得下來自台灣的企業”;願意優先對台灣開放,並且力度要更大一些;兩岸可以加強宏觀政策溝通,發揮好各自優勢,做大共同利益蛋糕,增加同胞的受益面和獲得感;為台灣青年提供施展才華、實現抱負的舞台;在台灣參與區域經濟合作與國際活動問題上,只要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台”,可以通過務實協商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
在“兩岸一家親”的理念下,“共同”二字及相關詞彙貫穿於習近平近年涉台論述的幾乎所有篇幅。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兩岸同胞共同努力,共圓中國夢;兩岸同胞共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就是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貢獻;兩岸命運共同體;共同維護一個中國框架;經濟共同發展;就政治分歧問題共同探討、平等協商等等。這一“共同論”的核心意涵,體現了在同心實現民族復興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過程中,兩岸同胞是共同主體,雙方都是一個中國框架的共同構成者,是兄弟關係而不是主從關係,地位平等而不是居高臨下,更不會所謂“矮化”與“鴨霸”。從具體內容看,“共同論”幾乎涵納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整個過程及所有方面。在發展目標上,中國夢是兩岸共同的夢,需要大家一起來圓夢。在發展過程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需要兩岸同胞共同維護與鞏固,需要雙方共同處理存在的分歧與問題,確保復興大業順利進展。從發展結果看,兩岸同胞要合作共贏,共享其利,同受其惠,都過上安寧、幸福美好生活。
三、“關鍵因素是祖國大陸的發展進步”:責任的承擔與信心的展現。
2015年3月,習近平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民革台盟台聯委員時指出:“從根本上說,決定兩岸關係走向的關鍵因素是祖國大陸的發展進步。我們要保持自身發展勢頭,同時採取正確措施做好台灣工作。”這一思想,與鄧小平當年“關鍵是把自己的事情辦好”的論斷一脈相承,並注入了更豐富與更鮮明的內涵。
上世紀八十年代,鄧小平等老一代同志在積極推動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同時,圍繞按照“一國兩制”方案及早完成和平統一,對蔣經國與台灣當局開展了大量的爭取說服工作,付出了真誠的努力。但蔣經國始終堅守“三民主義統一中國”,拒不和談。面對這一基本形勢,鄧小平從整體戰略出發,一方面積極推動兩岸經濟文化科技等各領域的交流,爭取早日“三通”,增強兩岸連結;一方面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路線不動搖,並在兩岸關係上提出了“關鍵是把自己的事情辦好”的著名論斷。這一指導思想,從國家整體發展戰略把握兩岸關係,發展出保障戰略機遇期的基本思維,保證了此後中國改革開放的幾次跨越性發展。當時對於這一思想,不少人更多的是從經濟實力、軍事實力增強後,就有能力排除外部因素干擾、促使台灣方面不得不統一的方面來理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