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就是要讓更多台灣民眾分享大陸發展的機會。 |
中評社╱題: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基礎條件與政策建議 作者:陳桂清(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副研究員
面對台灣政局的重大變化與兩岸關係發展新的形勢,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中央適時提出“兩岸命運共同體”、“兩岸一家親”、“統一要兩岸民眾心靈契合”、“促進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等兩岸關係發展新論述,延續和創新了兩岸和平統一理論主張,提出了新時期兩岸關係發展的新方法、新路徑與新目標。其中,2016年習近平在參加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時首次提出、2017年李克強總理與全國政協主席俞正聲分別在“政府工作報告”與全國對台工作會議上強調的“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理念,則是以習總書記為核心的新一屆黨中央對台政策的核心內容與關鍵抓手。
當前,經過近30年兩岸關係發展成果的累積,大陸對台灣民眾的吸引力持續增強,在大陸工作生活的台灣民眾人數日益增多,大陸針對台灣民眾的便利化與優惠措施越來越完善,使得大陸單方面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具備了紮實的基礎與條件。未來隨著這項工作的逐步推進,預計將進一步增進兩岸民眾的瞭解與友誼,增加兩岸民眾的共同社會經驗,強化兩岸民眾的共同利益連結,扭轉部分台灣民眾統“獨”認同、身份認同的偏差狀況,為實現兩岸民眾“心靈契合”、落實“兩岸一家親”理念、構建“兩岸命運共同體”直至促成兩岸和平統一奠定基礎與創造條件。
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基礎條件
任何重大政策的出台,都應有其實踐的基礎與條件。就大陸單方面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而言,近30年兩岸關係發展成果的積累,讓這項重大的戰略工程具備了落地生根的群眾基礎與現實條件。
第一,兩岸關係“大交流、大發展、大合作”的格局已經形成。
兩岸自1987年打破隔絕狀態,尤其是2008年共同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時代以來,兩岸人員往來與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等各領域的交流蓬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形成了“大交流、大發展、大合作”的格局。同時,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道路受到越來越多台灣民眾支持和擁護,贊同兩岸和平發展成為島內主流民意。這種不可逆的民意格局一旦形成,即使主張“台獨”的民進黨上台,不願意兩岸關係走得過近,也不可能輕易改變。可以說,兩岸關係”交流發展”階段累積的成果已經為”融合發展”提供了初始的平台與基礎保障。
第二,參與大陸經濟社會建設的台灣民眾越來越多。
兩岸開放交流30年來,參與人數日漸增多,參與大陸經濟社會建設的台灣民眾、社會團體與組織機構更是與日俱增。從最初的回鄉老兵、台商、台幹,到近些年來的台生、台青以及具有各種專業技術知識的台灣普通勞動者,越來越多的台灣民眾加入到參與大陸經濟社會建設中來。從人數規模上看,各群體均呈“快速增長”態勢。其中,最早登陸發展的大陸台商、台籍企業幹部,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人口普查數據統計,常駐大陸的台商及家屬有17萬多人。不過,外界普遍認為這一結果與實際人數相差較大。台灣方面海基會統計,目前長期在大陸發展的台商已超過75萬。而非官方估算,長年在大陸經商、工作或定居的台灣人早已超過100萬,甚至有學者估計有近200萬①。
前來大陸就讀的台灣學生近年人數也是持續增長。根據教育部最新統計,截至2012年1月,到大陸就讀的台灣學生累計已經達到3萬多人。之後每年大陸各高校招收台灣學生2000多人。據教育部港澳台事務辦公室常務副主任趙靈山2017年4月8日表示,截至2016年年底共有10823名台灣地區學生正在大陸就讀學位課程②。由此估計,包含在讀學生在內的台灣學生數量已經超過4萬名。
此外,近年來隨著大陸對台灣民眾就業創業政策的放開,來自台灣的各種專業技術人才、知識分子不斷增多,且日益成為兩岸新時期融合發展的主力軍。比如台籍高校教師、飛行員、律師、會計師、醫生、軟件工程師、經營管理人員等都在不斷增多。以在大陸高校就業的台籍教師為例,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已有1000多人的規模③,並且這一數字還會進一步擴大。可以說,有了這些“先行者”、“探路者”、“開創者”,兩岸經濟社會的融合發展便積累了初始經驗。
第三,台灣民眾前來大陸發展的意願持續高漲。
近年來在大陸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台灣經濟復蘇遲緩的大背景之下,台灣民眾前來大陸發展的意願持續增強。2017年3月27日《遠見》雜誌公佈最新一季”台灣公共政策民意大調查”結果顯示,有高達58.8%的民眾有意離台工作、求學或投資,其中以來大陸為首選,比例達51.5%,超過願去越南的31.5%、泰國的24.1%、印尼的23.5%、菲律賓的15.9%。其中,20到29歲年輕世代前來大陸發展的意願更高,他們願來大陸的比例占59.5%,遠高於願去泰國的31.7%、越南的29.7%、印尼的23.6%、菲律賓的25.7%④。另根據台灣人力資源調查機構”1111人力銀行”近年對台灣受薪階層”西進大陸”意願的持續追蹤調查來看,同樣是過半的人願來大陸發展。台灣1111人力銀行副總經理何啟聖近期表示,“台灣受薪階級包括企業主約70萬人在海外工作,其中35萬人在大陸,此外,經網絡統計,7成上班族希望西進大陸”⑤。另據台灣1111人力銀行執行長、東森財經頻道主持人陳曉蓁透露,2016年5月20日民進黨上台後兩岸關係生變,但台灣人才西進的步伐並未停止,願意到大陸工作的台灣人才反而有所增加⑥。由此可見,台灣民眾前來大陸發展的意願始終強烈,且不受島內政黨輪替因素影響。這就為大陸吸引台灣民眾前來參與經濟社會建設提供了充足的動力。
第四,大陸對台灣民眾的利益保障與生活便利化措施日益完善。
一是保障力度越來越大。隨著兩岸經貿往來不斷擴大,大陸在保護台灣民眾合法權益方面所作的努力不斷加大,目前已經初步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法律法規體系。國務院早在1988年就頒佈了《關於鼓勵台灣同胞投資的規定》,1999年又出台了《台灣同胞投資保護法實施細則》。1994年3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台灣同胞投資保護法》,並且2016年9月3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2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台灣同胞投資保護法修正案”。這些法律的出台不僅為台灣投資者創造了更加公平、穩定、透明的法律環境,而且極大提升了台灣同胞在大陸投資的便利化程度。
二是往來日益方便。自2015年9月21日起全面實行卡式台胞證,台灣居民來往大陸更加便利,在大陸停留、居留更加方便。據國台辦發言人介紹,大陸民航部門已為北京、上海、廣州等34個台胞往來較為集中的機場配備近千台可識讀台胞證的自助值機和自助售票設備。同時,鐵路部門正抓緊解決憑卡式台胞證能夠自助購票和取票的問題。另外,有關部門將繼續研究增加可落地辦理一次有效台胞證的口岸。可以說未來台灣同胞往來大陸只會越來越方便。
三是實施“居民待遇”省市將越來越多。2015年9月24日,上海市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上海市台灣同胞投資權益保護規定》,首次以地方法規形式給予台灣同胞“市民待遇”。這一優惠措施目前正準備全國推行。國台辦發言人安峰山2017年2月8日在例行新聞發佈會上應詢表示,將研究出台便利台灣同胞在大陸學習、就業、創業、生活的政策措施。這些政策措施涉及台灣居民在大陸的就業執業、社會保障、生活便利等諸多方面,有關部門正在按照會議精神的要求進行研究,成熟後將陸續公佈實施。這些舉措的出台,將為台灣同胞在大陸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也將更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
四是優惠措施越來越多。在逐步給予台灣同胞”市民待遇”同時,大陸還不斷出台了諸多優惠措施,搭建了不少供台灣民眾在大陸就業、創業的平台。截至2016年8月18日,國台辦共授牌設立41個海峽兩岸青年創業基地和12個海峽兩岸青年就業創業示範點。這些基地與示範點不僅將給兩岸青年來往、交流、交心提供機會與舞台,也為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提供諸多有利條件。
總之,台灣民眾前來大陸工作生活已經“有了門路”、“有了基礎”,“有了保障”、“有了方便”,並且他們參與大陸經濟社會建設、參與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意願還在不斷高漲,這就給大陸單方面推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奠定了必要條件與紮實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