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岸同胞共同繼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優秀傳統,增強文化自信。 |
中評社╱題:中華文化的守本創新--第二屆中華文化論壇思想精粹 作者: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
2016年11月22日至23日,由北京大學主辦、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承辦的第二屆中華文化論壇在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舉行。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嚴雋琪、中央台辦主任張志軍、文化部前部長蔡武、全國台聯會會長汪毅夫、中國國民黨副主席胡志強、北京大學黨委書記朱善璐等領導,大陸及港澳台思想界、文化藝術界、宗教界、教育界包括樓宇烈、陳鼓應、張亞中等30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了此次論壇。
本屆論壇主題是“中華文化的守本與創新”,分議題是“中華文化本根對現代社會發展與建設的價值”、“中華文化創新的方向與路徑”、“兩岸攜手推動中華文化的守本與創新”及“中華文化與兩岸青年體驗式交流”。除對這四個分議題展開研討外,論壇還有兩大亮點,即藝術家專場和會後的兩岸青年論壇在規模和內容上均有擴張,前者為兩岸藝術家提供專門的交流場所,後者為兩岸青年提供了難得的田野實踐。
這次論壇成果豐碩、盛況空前,意味著堅持文化自信、弘揚中華文化正在成為中國崛起進程中一個引起普遍關心的重大課題。
在開幕式上,中央台辦主任張志軍親臨論壇發表演講,他指出,“我們一貫宣導兩岸同胞共同繼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優秀傳統”,“在共同提升民族文化內聚力、彰顯民族文化影響力的進程中,持續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不斷增強中華文化自信、中華民族自信,共同致力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張主任的講話顯示出對當前兩岸文化交流及共同弘揚中華文化的高度重視,同時表明該論壇正在兩岸文化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
現將學者在論壇上發表的主要觀點整理如下。
一、中華文化與人類社會發展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蘊育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品格,支撐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傳,也是當今中國崛起的強大精神力量。如何充分發揮中華文化的優勢推進中國崛起,如何以中華文化優質資源為基礎對人類文明及社會發展做出更大貢獻,已經成為中國知識分子不可推卸的責任。在這次論壇上,學者們就中華文化與人類社會發展的關係進行了深入探討。
樓宇烈認為中華文化點亮人類文化發展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樓宇烈提出,中華文化給予人類文化發展很多啟示,特別是中國傳統科學觀,可為今天科學發展提供思維方式轉變的源頭。中華文化為現代社會提供“為人之道”的思想。中國傳統文化的“人道”與現代人頭腦中的“人道”概念不同。現在人腦中的“人道”,主要是維護人們權利,而中國傳統文化中,“人道”是指做人道理。在中國文化中,“為人之道”是各種文化的根本和核心。中國的“為人之道”文化,對現今社會非常重要。“為人之道”,在中國落實為“為己之學”。“為己之學”就是“君子之學”,君子之學美其身也。天地生人,就是鼓勵人們不求私利,不斷完美自己。然而,現在社會最大的問題是人的自我主體的失落或異化。
今天具有競爭特質的文化給我們帶來道德敗壞,我們拋棄規則,以至於只能用強制手段要求大家遵守和自律,人的自覺性和自律性逐漸喪失。同時,人類自我主體感受到失落和異化。“異化”是一個哲學概念。現在人類所進行的一切科技發展,確實改變了物質世界,然而結果本來想讓人們獲得更多自由,但人們越來越受到科技文化的約束,被科技牽著鼻子走,我們被物質化,越來越失去自我。在這個問題上,中國文化最終目的是要人們自尊和自愛。
張立文提出用“五和思想”化解“五大危機”
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院長張立文認為,當代社會面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心靈和文明的五大危機,對此,他提出基於中國文化的“五和”來化解上述危機。他指出,當前世界有很多衝突矛盾,可概括為人類共同面臨的五大危機:一是人與自然的衝突產生了生態危機,二是人與社會的衝突產生了人文和社會危機,三是人與人之間的衝突產生了道德危機,四是心靈的衝突產生了精神和信仰危機,五是文明之間的衝突。他認為,這五大危機是21世紀面臨的問題,如何應對化解,就要結合時代精神與傳統文化。
對此,張立文提出“五和”原理:一是“和生”。自然本有生命,單靠戰天鬥地或人定勝天的思想應對自然和人之間的衝突,顯然會遇到很多問題和危機。所以儒家提出人要愛萬物、天地一家,對自然應像自己親人一樣愛護,才能化解衝突。二是“和處”。任何國家、民族、宗教之間應和而不同地相處,君子和而不同,這與曾經討論過王道和霸道的問題有關,兩者區別可用簡單的話概括:王道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霸道是己所欲要施於人。三是“和立”。孔子講我自己獨立了,也希望人家能夠站起來,能夠獨立,根據自己國家的實際選擇發展道路,這樣世界才會穩定。四是“和達”。自己通達了,也希望別人通達,“過去我們做生意通四海,我自己生意做得好,別人也能做得好,自己國家發展,也希望別國一起發展,世界只有共同富裕才能真正富裕,世界只有共同發達才是真正發達”。五是“和愛”。“和”的基礎和出發點就是愛,其實任何宗教都講愛,不管是儒教的世界大同、佛教的普度眾生和慈悲,還是基督教講博愛,伊斯蘭教講愛草木愛人。愛是人類繁殖至今不滅亡的重要原因,也是人類創造的重要動力。
楊闖提出中國全球治理方案凸顯文化價值觀
外交學院教授楊闖認為,中國追求的和平發展體現了普世價值觀。冷戰結束後,中國從追求國際秩序的創新,到承認現實國際體系存在的合理性,提出改革、改良方案,而不是推倒重來。中國的全球治理方案通過多邊外交舞台適時推出,既來源於中國和平發展道路啟示,也展現出中國與各國合作共同推動全球治理的方向和路徑。建立公平、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體現公平與正義的原則,實現國家與世界的和平發展,是中國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針追求的目標。進入21世紀,和平與發展問題不僅仍是時代兩大主題,也是公認的“普世價值觀”。
中國的全球治理方案凸顯文化價值。中國成功舉辦G20杭州峰會,最主要的共識體現在經濟領域的發展價值觀,即習近平主席講話指出的五個方面。綜合實施杭州峰會制定的藍圖,才能實現世界和平環境下的經濟穩定發展,為實現理想的和諧世界添磚加瓦。
林深靖認為應發揮儒家思想
在解決全球化問題中的作用
台灣民主文化基金會常務理事林深靖提出,中國崛起不能只是局限於經濟面向,如何在國際上爭取思想文化領導,把中國經營成一個面向世界的 “思想文化陣地”,是我們未來的重大任務。
林深靖提出,當前世界面臨兩大危機,一個是生態、環境、氣候危機,一個是世界經濟、金融危機。儒學若要成為當代普世價值的重要元素,首先要能對這兩大危機表明態度!嚴重的生態危機和經濟危機,已經不是西方文明所能解決,它不僅無能解決,甚至它本身就是兩大危機的成因。今天我們談儒家當代價值,首先要從整個中國的思想資源裡去找到面對和處理危機的能量。中國文化有豐富內涵,西方文明對當下危機束手無策時,我們面對可能造成地球毀滅的危機,有必要找尋另外一種可能性,另外一個世界。中華文化可以為這個未來的“另外一個世界” 做出偉大貢獻。
龐建國提出應以中華文化超越文明衝突
台灣競爭力論壇理事長龐建國認為,有關“中國模式”的研究在學術圈引起許多關注和討論。
首先在社會經濟面向,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和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終結了美國神話。與此同時,大陸的優異表現則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模式”的論述,在國際間取得相當的話語權。其次在政治體制方面,無論是前社會主義陣營,還是其他發展中國家,民主化過程都不是坦途。以至今天有些人忍不住要問“民主到底出了什麼差錯?”
以儒家思想為主的中華文化,核心觀念是“以人為本”的“仁愛”精神。從比較視角來看,中華文化具有三個有益於超越文明衝突的特性:1、開放包容的宗教觀。2、“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謙和態度。3、行王道於天下的世界大同精神。孟子將孔子學說核心價值的“仁愛”精神,進一步發揮為“行王道,施仁政”,強調“行仁政而王,莫之能禦”。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思想則傳承孔孟之道,主張中國在涉外關係中應扮演“王道的干城”,不做“霸道的鷹犬”,在追求本身富強之餘,還要“濟弱扶傾”,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的國家,攜手邁向世界大同。以中華文化為基底,“中國模式”的開展或者“中國夢”的追求,必將能夠超越“文明衝突”困境,在“歷史終結”和“文明衝突”的糾結中,開闢出人類社會和諧發展的第三條路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