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交流與交往”之重要,是不言而喻的。 |
中評社╱題:柯文哲訪滬的政治意涵 作者:章念馳(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交流與交往”也不是不需要任何條件的,人們對交流預設了一些條件,也是無可厚非的。因為所謂的“無條件”交流與“無條件”交往,也是不理智的。設定一定條件,也是為了感情更好服從於理性。
•2008年以來的“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如此深刻地改變了兩岸關係,出現了六十年來之大好局面,這讓“台獨”感到恐懼之極,“太陽花學運”就是對“大交流”的一種抗拒,是“懼統”的哀鳴,這證明“交流與交往”的魅力。
•上海也採取了非常務實的做法,依然讓兩市交流定位在功能性事務性的高度,不強人所難,沒有希望根本性的去改變柯文哲的政治觀念,而是鼓勵他進一步順勢而為,不要開歷史的倒車,當然也作好柯文哲反復的準備。
•在台獨大折騰之下,台灣的優勢日漸消失。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這一點,不要被“台獨”的表像,不要被“政黨輪替”的可能而嚇倒,而選錯了方向。
•我們敢於與柯文哲這樣的人打交道,敢於請他來交流,也敢於面對反復。這不是軟弱,而是我們成熟的表現,也是兩岸的大趨勢。
兩岸交流交往的糾結
有一個問題一直令兩岸很糾結,這就是關於“交流與交往”的問題。
兩岸問題演變至今,是兩岸長期以來缺乏正常的交流與交往的結果,一個國家之內兩個區域,有六十多年,甚至一個多世紀的不往來,不交流,它產生的後果之嚴重,兩岸應該都有切身體會的。沒有共同的經歷,沒有共同的歷史記憶,沒有共同的語言,不產生不同的國家認同與身份認同,反而讓人奇怪了。
經過長期的分離,兩岸終於有了“三通”,有了往來,有了交流,這對克服疏離感和認同感,是彌足珍貴的。所以,“交流與交往”之重要,是不言而喻的。
但“交流與交往”又是異常脆弱的,與它的重要性相比,它又是受到“感情”的支配,而不是受到“理性”的支配。只要“情感”有任何起伏,“交流與交往”是隨時隨地第一個會被不假思索的犧牲,所以有時又變得如此沒有重要性。眾所周知,兩岸只要有任何波折,於是人們表示“生氣了”,第一個不需要思索的報復行動,就是:“不跟你往來了”——也就是“不交流了”。“交流與交往”成了隨時可以拋棄的物件,也顯得如此不重要了。
人真是不可理喻,往往在“要”與“不要”之間糾結。
“交流與交往”也不是不需要任何條件的,人們對交流預設了一些條件,也是無可厚非的。因為所謂的“無條件”交流與“無條件”交往,也是不理智的。設定一定條件,也是為了感情更好服從於理性。
台北與上海,雙城之間,近年來有著交流交往先例,這種建立在同一個國家之間的“城市交流”,建立的“雙城論壇”,原是再正常不過、再必要不過的事情了。但是,台北市長換了新人,這個人與前任市長政見上有許多不同,這就讓兩市“交流與交往”面臨變數,讓政治人物糾結起來。
這種糾結就是雙方開始算“政治賬”了。
兩種思維兩種觀點
大陸方面希望台北新市長能承認雙方之間有一個政治聯接點,這就是“九二共識”。所謂“九二共識”即是兩岸在1992年形成的一個政治共識,即兩岸都承認自己是中國的一部分,至於“一個中國”的內涵,可以“各自表述”。大陸認為,有了這個聯接點,各種交流交往可以確保“一個中國”無憂。
而台北的新市長,雖然不是主張“台獨”的民進黨人,但他承認自己比民進黨“更綠”,屬於“墨綠”人物。所以他始終不承認“九二共識”,他說:“我不知道九二共識是什麼東西”,他希望他在當市長後能建立一個新的——雙方都可接受的新共識——姑稱“一五共識”,即2015年形成的新共識。
於是,對要不要“雙城論壇”依舊進行,要不要繼續保持上海——台北的“和平發展”,人們有了不同的想法。
持反對意見者認為,缺了“九二共識”,兩地交流會不會變成“國與國的交流”,如果放棄了這原則,就是給“綠營”放水,這對“藍營”不公。我們必須堅持原則,如不承認“九二共識”,我們不惜兩岸關係倒退,不惜地動山搖,不惜兩岸沒有和平,也沒有發展。
持另一種意見者認為,我們必須依然維持“交流與交往”,因為只要有交流與交往,兩岸才能有希望,才能結出交流交往的碩果。2008年以來的“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如此深刻地改變了兩岸關係,出現了六十年來之大好局面,這讓“台獨”感到恐懼之極,“太陽花學運”就是對“大交流”的一種抗拒,是“懼統”的哀鳴,這證明“交流與交往”的魅力。因此我們要創造條件去促進“交流與交往”的持續,這裡就要大膽去做對方的工作,在複雜多變的兩岸關係面前我們要有所作為。
上海為何與柯P交流
上海面臨的對手是柯文哲,一個所謂的“政治素人”,一個“第三勢力”的代表,一個捉摸不定的“怪人”,故人稱他“柯神”。他不按舊規與政治規則出牌,心直口快,言無遮攔,給台灣帶來了“新氣象”。跟這樣的人打交道,會有很多政治風險,但上海的有關領導沒有怯步,沒有望而生畏,沒有明哲保身,硬是去和他打交道了。
上海依據的是“勢”,天下之大勢。中國的發展與崛起,兩地的互補與需要,人心之向背,都需要我們維持“交流與交往”,這就是勢。而柯文哲也順勢而為,識時務,他也主張“兩岸一家親”,明大體,他建“兩岸事務小組”處理兩市事務。他說:“大家都知道世上只有一個中國”,他沒有說“兩個中國”與“一中一台”,留下了模糊的政治空間,他沒承認“九二共識”,但尊重“九二共識”帶來的現狀,他把“雙城論壇”定位在青年的事務的醫學的文化的社區的交流,沒有賦予太多的政治內涵,並親自率團訪問上海,可謂識時務了。
上海也採取了非常務實的做法,依然讓兩市交流定位在功能性事務性的高度,不強人所難,沒有希望根本性的去改變柯文哲的政治觀念,而是鼓勵他進一步順勢而為,不要開歷史的倒車,當然也作好柯文哲反覆的準備。
柯P來訪及延續雙城論壇的意涵
柯文哲這樣的人來大陸訪問,“雙城論壇”能繼續舉辦,有許多意義。
不管柯文哲內心怎麼想,他畢竟暫時與現實妥協了,不啻是識時務者。“台獨”是絕無成功的可能的,“台獨”的悲哀是“離美國太遠,離大陸太近”,大陸支持“台獨”的比例連千分之一也沒有。不要看“太陽花”鬧得凶,“反課綱”鬧得歡,民進黨有可能重返執政舞台,這不是“台獨”的強大;而是面臨大陸的崛起,大陸對台灣無處不在的影響,“被統一”的壓力日益加深,發出的絕望的哀鳴而已。“台獨”教父李登輝,說了一輩子假話,也沒有做成一個真的日本人,還在拿著“中華民國”俸祿。“台獨”之子的陳水扁,喊了一輩子“台獨”,只不過借“台獨”斂財,終免不了鋃鐺入獄。“台獨”的正義性與道德性已蕩然無存,跟這幫人走,怎麼會有明天?!在這些大折騰之下,台灣的優勢日漸消失。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這一點,不要被“台獨”的表像,不要被“政黨輪替”的可能而嚇倒,而選錯了方向。
我們真心希望不反對“九二共識”的人,支持“和平發展”的人,贊成與大陸“交流與交往”的人,越多越好。所謂的統一,就是兩岸同胞共同振興中華,共同發展,共同繁榮。我們不反對台灣同胞擁有自己的“主體意識”,“台灣夢”與“中國夢”應該是目標一致的一場“復興夢”。
堅持軟硬兩手策略
兩岸關係的總趨勢是必然會實現最終的統一,但其發展過程是崎嶇反復的,一個時期呈現倒退也不奇怪。對“台獨”的上升,我們無非兩個辦法:
一是橫下一條心“反台獨”,不惜代價與得失,而不是口頭叫叫口號。有了這樣決心,沒有辦不到的事。“台獨”本是欺軟怕硬,如果我們有足夠能力與實力,有足夠的勇氣與決心,“台獨”決無存在空間。
二是要做“台獨”的工作,去疏導他教導他轉化他,要告訴他們“遊戲”的規則,不排除跟他們接觸,要敢於跟他們打交道,讓他們知道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
中國自古以來有“王道”與“霸道”的兩手政策,我們要善於一手硬,一手軟,而且要硬的更硬,軟的更軟。這道理說來容易,做起來大不易。
綠色的柯文哲當選市長後,能來大陸訪問,保持了兩市正常交流,這件事的意義卻是超過兩個城市交流的。
作為第三勢力代表人物柯文哲,他的一舉一動對中間選民,甚至對民進黨,都是有影響力,這是我們必須去做好工作的對象。當然不是說柯文哲來一次,就代表我們“洗腦”的成功,這完全是兩碼事,但是,通過做細緻耐心工作,保住了交流交往,就會有合作,就會有融合,就會有互信,這個意義是深遠的。
台灣還有45%的綠色選民,這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怎麼做這一部分人的工作,是我們必須重視的。做好柯文哲工作,也許對我們做好45%綠色選民工作是有啟發的。
我們敢於與柯文哲這樣的人打交道,敢於請他來交流,也敢於面對反復。這不是軟弱,而是我們成熟的表現,也是兩岸的大趨勢。我們也歡迎藍綠更多代表人物來交流,多來多往。台灣的最終出路,以及一個更美好的中國,將在我們共同努力之下,才會變為美麗的現實。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5年9月號,總第21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