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關於台灣第三勢力的若干概念性思考
http://www.CRNTT.com   2018-04-21 00:18:54


台灣第三勢力有一定的生存空間,但發展之路卻很漫長。
  中評社╱題:關於台灣第三勢力的若干概念性思考 作者:陳星(北京),北京聯合大學台灣研究院副教授

  作者指出,近年來,台灣所謂“第三勢力”發展很快,大有撬動島內政治生態的趨勢,特別是在台灣島內政治生態結構快速變化的節點上,第三勢力的發展及其產生的影響更加引人注目。不過從整體上來看,目前第三勢力內部矛盾重重,短期內很難整合成較有戰鬥力的政黨組織。未來隨著政治生態的持續改變,第三勢力的內部結構會持續調整,在政治生態結構中的功能也會相應發生變化,這意味著第三勢力有一定的生存空間,但發展之路卻很漫長。

  一、概念模糊的“第三勢力”

  台灣島內在論及“第三勢力”時,對這個概念指涉內涵的認知較為分歧。一般在涉及選舉及“立法院”等公權力部門的運作時,第三勢力常指“非國民黨與非民進黨”的政治勢力,而在涉及論述立場時,“第三勢力”往往又喜歡自我標榜“跳脫藍綠”,這其實是用藍綠陣營的劃分來限定第三勢力的邊界。這種概念的模糊導致對第三勢力認定的困難。如果從“非國非民”的角度來認定,顯然要比藍綠區隔認定的範圍大得多。如果按一般意義上的藍綠陣營劃分,則台灣社會沒有多少政治勢力可以稱為“第三勢力”,許多所謂的第三勢力與泛藍陣營或者泛綠陣營多有重合。反之,如果新黨、親民黨、“台聯黨”等政黨都被排除在第三勢力之外,則“第三勢力”在台灣政治結構中的影響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第三勢力概念含糊不清的部分原因在於“藍”“綠”概念的模糊。“泛藍”、“泛綠”的概念應該是起源於2000年的台灣最高領導人選舉之後,是對當時政治結構變化情形的描述。當時國民黨分裂後形成了泛國民黨勢力,民進黨則與“台聯黨”等政黨結合形成泛民進黨勢力,這兩股勢力被稱為泛藍、泛綠。這個概念本身帶有“藍綠對抗”的意涵。但十餘年來隨著台灣政治生態的發展與演化,泛藍與泛綠內部都發生了劇烈變化,內部競爭大於整合,所謂“泛藍”與“泛綠”的概念逐步脫離了2000年前後的政治情境,越來越缺乏分析功能。因而以對台灣政治生態結構變遷分析的視角來看,所謂“第三勢力”較為確當的定義應該是“國民黨與民進黨之外的政治勢力”,即“非國民黨亦非民進黨”的政治存在。

  以此概念出發,目前台灣第三勢力的面目相當模糊,無論從基本訴求、政治理念、組織結構等方面來看,內部差異性都大於同一性,甚至在一些關鍵問題上,諸如政治理念等,連趨同的可能性都不存在。當然,組織內部的同一性並非一定就是好,這裡想強調的問題是,對於政治勢力而言,理念方面的同一性或趨同取向對於該政治勢力的整合並逐步擴大政治空間顯然是必不可少的條件。以台灣第三勢力目前的情況而言,根本無法成為具有穩定結構的政治行為體,在台灣政治生態中也無法發揮較為顯著的影響。

  概而言之,目前台灣“第三勢力”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顯著特徵。

  1、思維觀念歧異較大,甚至極度對立。眾所周知,第三勢力的觀念系統是各種政治觀念的大拼盤,台灣社會各種觀念大都可以在第三勢力中找到自己對應的存在痕跡。其中最為典型者當屬統“獨”的觀念分佈。第三勢力中,從堅定主張統一的政治觀念,到極端主張“台獨”的政治觀念,形成了一個較為連續的觀念光譜,這個光譜中的各個頻段,在第三勢力中都有代表性勢力存在。統“獨”觀念之外,主張環保主義以及女權主義等觀念的政治勢力也可以在第三勢力中找到生存空間,不過這些觀念較少對抗性,因而不如統“獨”觀念引人注目。思維觀念極度分歧是目前台灣第三勢力較為典型與明顯的特徵,也是影響到第三勢力未來能否走向整合的關鍵變數。

  2、政治訴求多種多樣,同樣存在著巨大差異。第三勢力的政治訴求大致有兩岸議題、經濟議題、政治議題、社會議題等各種各樣的形態。這些政治訴求的樣貌端視政黨理念以及基本支持群眾的特徵而定。一般而言,政黨的訴求並不會局限於單一議題,而是會形成以一個或幾個議題為主而以其他議題為輔的訴求系統,其中政黨堅持的主要議題就是主打訴求。在不同的場合下,同一政治勢力的訴求也可能各有側重,如何搭配與協調則需看情勢而定。當然,也有的政黨主打議題並不清晰,如已經在台灣政壇活躍較長時間的親民黨,政治訴求到底是什麼,已經越來越模糊。政治訴求的多樣性意味著對於第三勢力內部不同部分而言,其關注重點及政黨活動目標有著相當大差異,奮鬥目標也有不同。

  3、基本支持力量差異極大。按照政黨與基本支持群眾之間聯結紐帶的基本類型來說,政黨支持可以分為理念型、個人魅力型、特定議題型等幾種形態。其中第一種以統“獨”分野最為明顯,新黨和“台聯黨”分踞統“獨”光譜的兩端,“時代力量”則借學運力量快速興起,大有取“台聯黨”而代之的勢頭。理念型政黨擁有較為固定的支持群體,穩定性相對較高。個人魅力型政黨以親民党為代表,主要依託特定政治人物的高人氣為基礎形成政治支持,這種政治勢力支持度的穩定性相對來說就差了許多,隨著特定政治人物影響力消散,政治勢力的支持度也會相應削減。第三種情形是以特定議題為中心形成政治支持,例如當年“紅衫軍”圍繞“倒扁”議題形成的政治支持等。相比較而言,這種政治支持穩定性最差,一旦圍繞著特定議題的運動力量耗盡,政治支持往往隨之煙消雲散。當然,如果特定議題以比較穩定的理念為支撐,如環保理念,則其政治支持可能會是另外一種情形,也有可能形成比較穩定的支持基礎。不過如果出現這種情況,似乎應該歸屬於“理念型”政治支持,已經不單純是議題型的政治支持了。在台灣的第三勢力中,這幾種情形的政治支持都是存在的,但不同的政治支持類型決定了政治勢力對社會脈動和政治生態變遷的基本態度及行為取向,也決定了不同的政治訴求與運作策略。

  第三勢力內部差異性決定了整合難度極大。有的媒體在談到第三勢力時多有“整合”的論述,但從實際情況來看,這種整合無論是從觀念層面還是政策訴求層面,基本沒有成功的可能性,如果島內的基本政治生態結構以及第三勢力內部結構不發生重大改變,未來也不大可能會有大規模整合的情形出現,第三勢力在台灣政壇的影響力自然有限。如果島內政治生態發生較大變化,同時第三勢力本身也出現結構性變化,較深度整合的問題才有可能浮上檯面。

  二、第三勢力的生存空間問題

  第三勢力的出現反映了台灣社會政治生態嬗變的現實,即兩黨主導的政治結構逐步鬆動,形成了國民黨與民進黨兩個大黨之外的另外一種勢力。儘管這種勢力內部觀念駁雜、訴求歧異,但對於政黨政治結構變化而言有其分析功能。易言之,“第三勢力”的存在是以“第一勢力”與“第二勢力”的存在為前提,並以這兩個勢力之間以及第三勢力與這兩個勢力之間的互動為基本情境。這裡的“第一勢力”和“第二勢力”係指國民黨和民進黨,對於第三勢力而言,這兩股勢力的存在形成了區隔自身的天然邊界。如果要討論第三勢力的生存空間問題,就必須討論三股政治勢力通過互動所形成的政治結構變化。也可以說,第三勢力的生存空間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三種政治勢力之間的互動及其引發的結構性變化。

  一般在討論第三勢力時較少將分析觸角伸入到基層政治場域。事實上,如果以“非國非民”作為第三勢力邊界的話,台灣基層政治大部分都可以被定義為第三勢力,因為在台灣的基層選舉,特別是村里長選舉中,大量的當選者都是以無黨籍身份參加選舉,許多基層政治人物對貼上政黨標籤並沒有多大興趣。這種情況意味著基層與縣市等上層選舉的運行邏輯有一定差異。基層政治勢力不被歸為第三勢力的原因在於,相對而言基層政治更加強調情感動員,強調立基於宗族、血緣及生活圈的影響展開政治運作,在相當多的時候,這些因素的影響往往超越政治理念和政策訴求的影響。這也決定了,基層政治運作具有鮮明的地域性特徵,一旦超出了特定的地域範圍,相應政治勢力的影響力會快速下降。這意味著基層政治難以形成較大範圍的影響力。故而在討論第三勢力問題時,基層政治大部分情況下都是被忽略的。

  從根本上說,第三勢力出現根源於原有政治結構釋放出了一定的政治空間,否則無法解釋為什麼近幾年才出現所謂的“第三勢力”,而此前卻一直沒有類似政治勢力的出現。如果把分析的時間拉長,其實當年“黨外”勢力的出現事實上可以認為在當時的國民黨外出現了“第二勢力”,從而引發了政治結構與政治生態的持續變遷。當年黨外出現與今天第三勢力出現的相似之處,均是由於政治結構釋出了一定空間所致。1950年代初國民黨當局開放縣市長選舉,為黨外勢力留下了制度空間;隨後國民黨當局建立的“二元侍從體制”又為黨外勢力提供了現實的政治操作空間。於是黨外勢力得以在這種制度夾縫當中發展起來。就第三勢力的發展而言,國民黨與民進黨的鬥爭為第三勢力的持續發展創造了生存空間,而未來第三勢力能否進一步擴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種政治空間釋放的情況。

  不過,從邏輯上說,兩個主要政黨的激烈鬥爭未必一定會釋出能為第三勢力所用的生存空間。第三勢力的出現是兩個主要政黨動員力下降的結果,這種動員力下降表現在議題動員能力、內部結構整合、對社會的觀念整合等各個方面。從這個意義上說,政治空間的釋出在一定程度上並不是主動的,而是情勢所逼下的被迫結果。從台灣的政治實踐中可以看出,政黨的分化與組合、社會觀念的變化以及社會運動的發展才是第三勢力生存空間擴大的最直接原因。這種情形直接決定了台灣社會第三勢力的基本形態,大致來說有三種類型:一是國民黨或民進黨內部分歧加劇導致分裂,形成了大黨之外的力量,諸如新黨、親民黨、“台聯黨”等,均是如此;二是在社會運動基礎上演化出來的政治勢力,如借“太陽花學運”之機組建的“時代力量”等;三是圍繞特定社會議題組建起來的政治勢力,如台灣的綠黨、樹黨等政治組織。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