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解析台灣民眾的台灣認同與大陸認同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4-17 00:04:59


兩岸應結成命運共同體,為中華民族的未來尋找光明前景。
  中評社╱題:解析台灣民眾的台灣認同與大陸認同 作者:張磊(北京),北京市台辦研究室副研究員

  島內3.18“反服貿運動”及其前後的各種社會公民運動,使台灣的國家認同問題進一步凸顯出來,成為阻礙當前兩岸關係發展的核心問題。台灣社會特別是年輕人的思想意識和認同問題更趨複雜化和“獨立化”,已經超出政治和經濟所能覆蓋的範疇,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其所折射出來的深層問題值得探究。因此,要從意識、觀念和認同入手,剖析台灣社會和民意發生新變化的原因和作用機制,以對症下藥。

  抽絲剝繭:統獨意識中的認同問題

  《聯合報》在2014年9月15日大幅刊登了其民意調查中心做的“2014兩岸關係年度大調查”的數據和分析。在“統獨意向”部分,台灣民眾贊成“盡快統一”(“急統”)的佔4%,“先維持現狀再統一”(“緩統”)的佔8%,“永遠維持現狀”的佔47%,“先維持現狀再獨立”(“緩獨”)的佔15%,盡快獨立(“急獨”)的佔19%。民眾主張“台獨”的比例居高不下且持續上升。這一調查結果與台灣其它媒體和研究機構基本是一致的。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亞中在2012年10月所做的研究民調(《中國評論》2014年11月號203期P15-16)表明,19歲至29歲的青年,不僅對中國的國家認同不高,而且對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認同也不高。

  為甚麼台灣民眾支持“獨立”的比例緩慢上升,而支持“統一”的比例卻有所下降?為甚麼支持維持現狀的比例居高不下,且其中傾向“台獨”的為數不少?台灣媒體和機構的民調表明,目前台灣的民意和國家認同出現問題,特別是一些年輕人的台灣主體意識(簡稱台灣意識)強烈,而國家民族意識淡薄,甚至極端到只有台灣意識,沒有中國意識,國族認同出現嚴重問題。當下,在綠營的策動、引導下,台灣年輕世代、社會公民運動、網絡社會與綠營的“台獨”政治立場共振,有意無意地把台灣意識向“台獨”意識的方向轉移和轉化,與國家統一的方向漸行漸遠。我們區分、細化和使用兩組概念,一組是台灣民眾的統獨意識,包括台灣意識、“台獨”意識、中國意識和國家意識;另一組是台灣民眾的認同,包括台灣認同、中國認同、國家認同、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台灣民眾統獨意識背後是國家認同問題,也即,“台獨”意識的強化是由於國家認同出現愈發嚴重的問題。

  追根溯源:價值觀與認同的對立

  目前台灣民調中民眾的國家認同的概念需要釐清。對中國的國家認同應該與中華民族認同、中華文化認同密不可分,但是,在許多台灣民眾的意識中,三者之間的有機聯繫被割裂了,對中國的國家認同被有意無意地窄化成“特定的”大陸認同。

  甚麼是“特定的”大陸認同?接著看上述《聯合報》的數字:在大陸印象部分,台灣民眾對大陸政府印象不好的比例高達57%,印象好的僅26%,對大陸政府印象差連續五年都維持在50%以上。在對大陸政府的負面印象中,台灣民眾認為“專制集權”的佔21%,“強勢霸道”的佔12%;“獨裁”的佔6%,“不民主”的佔5%,“貪腐”的佔5%。正面印象中,台灣民眾認為“施政效率高”、“逐漸民主開放”、“友善”、“國力強盛”、“經濟實力強大”前五項加總僅佔8%。台灣民眾對大陸人民印象不好的比例也高達51%,印象好的佔36%。在對大陸人民的負面印象中,台灣民眾認為“不文明”的佔29%,“強悍霸道”的佔6%,“炫富”的佔4%,“現實”的佔3%,“不衛生”的佔3%;而正面印象中,台灣民眾認為“和善”、“積極”、“率直豪爽”、“有同胞愛”、“熱情親切”前五項加總僅佔9%。也即,台灣民眾對中國的國家認同在相對程度上是他們對大陸的負面印象,或者潛在地被置換為被大陸統一的認同。台灣民眾的觀念、意識和認同被分割成三塊:台灣意識和台灣認同、大陸意識和大陸認同(有的以中國的形式、實質指大陸)、民族意識和民族認同。總體而言,民族意識與民族認同相對問題不大,主張維持現狀的人中大部分支持中華民族的概念,問題的重點和分歧在台灣認同和大陸認同。大部分台灣民眾是在台灣認同和大陸認同中作比較、作選擇,國家認同被簡單化地對立化為台灣認同和大陸認同。

  相當多的台灣民眾的大陸印象、大陸意識和大陸認同,是片面性的、片段的、窄化的、矮化的、偏負面的、經濟化的、暴發戶式的,想當然的認為大陸獨裁、專制、不民主、不自由,大陸人隨地吐痰、到處抽煙、不排隊。其實很多台灣民眾沒有去過大陸,也不瞭解大陸,有人看不慣大陸人暴富,有人竟也相信大陸人“買不起茶蛋”。一些綠營民眾不公平地把大陸對台灣的好理解成“為了統一、在搞統戰、不懷好意”,是“理所當然的、應該的”;想從大陸受益,但是不認同大陸;願意與大陸做生意,願意到大陸發展,但是不認同大陸;從一個競爭者角度而非客觀立場去看待大陸的國力增長,充滿矛盾心理、焦慮和恐懼;本質上沒有把大陸真正當成“自己人”,失去了民族語境與文化鏈接。即使一些人看到大陸的發展成就,但是看不到“中國模式”的制度優勢、發展方式優勢、綜合性。

  大陸被妖魔化,大陸認同變成了獨裁、專制的負面認同;而台灣認同則完全變成了民主、自由、人權的正面認同,把好的價值和期待納入,將負面的東西自然屏蔽、視而不見或者指責為實踐變型;是用理想化的台灣制度模式、發展模式和醜化矮化的大陸制度模式、發展模式進行對比。這種對立和衝突的台灣認同和大陸認同二元劃分在很大程度上是建構出來的。台灣人的台灣觀和大陸觀都是不準確、不全面的,存在系統性偏差,台灣人眼中的大陸是失真的,許多人是戴著有色眼鏡習慣性地、被誤導地、負面地看待大陸和大陸的發展。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