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建立現代民族國家以來,由於種種原因,雖然意識形態的政治認同或主張曾經是多彩紛呈,甚至彼此之間也出現過尖銳對立與不可調和,但在國家、民族、歷史、文化的認同問題上,卻始終是保持高度一致,尤其是當國家、民族面臨危機時,更能體現出全體國民的民族精神和國家意志。國家、民族認同是增強民族團結,維護國家統一的基石,更是今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動力。
在進入近代社會之前,台灣社會與祖國大陸一樣沒有國家民族認同問題,只有族群和宗族的認同問題,主要體現在有閩南人、客家人與土著人(今原住民)之分的意識,也有唐山人、彰州人、泉州人、安溪人之別的觀念,沒有國家和民族的意識與認同問題。台灣人民首次產生國家與民族認同問題是肇因於中日甲午戰爭、乙未割台。1895即農歷乙未年,在甲午之戰中慘敗的中國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及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這一喪權辱國的賠款割台條約,不僅促使了中國國民意志、民族意識和國家觀念的大覺醒,更使一夕之間被迫改變命運的台灣同胞,產生了強烈的民族意識與祖國觀念。自此台灣社會開始出現了以國家、民族為核心內容的政治認同問題。
二、日本殖民統治與台灣社會認同的凝聚與裂變
甲午戰爭、乙未割台是導致中國“數千年未有之變局”的重大歷史事件,對中國尤其是台灣歷史發展的影響巨大而又深遠。日本殖民主義者不只是一個軍事強權,還是一個“現代國家”,不只是要在武力上打敗中國、強占台灣,而且還要在文化上、物質文明上壓倒中國、徹底改變台灣社會。因此,日本殖民統治造成的台灣認同問題裂變及歷史與文化斷裂是全方位的,其影響極為深刻與深遠。
有台灣學者把日本在台灣50年的殖民統治分為三個時期:綏撫時期、同化政策時期、皇民化時期。也有台灣學者把它分為割讓早期、割讓中期、割讓晚期三個階段。兩種劃分法其實沒有什麼實質的差別,只不過是表述之別而已,日本殖民主義者在不同時期或階段所採取的殖民統治政策,都對台灣的社會認同問題產生了重大而又深遠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