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岸應攜手建立高等教授新觀念、新指標。 |
台灣的大學無法真正實現自治兩岸可以就此課題交流商談
我再具體講一下我所看到的問題。台灣的國立大學跟私立大學情況是不一樣,不一樣在哪里呢?私立大學有一個董事會在監理,其在法律上屬於法人;國立大學就不是法人--就我瞭解,大陸的大學說是法人,但跟我們所認識的法人又不太一樣。
我認為這裡面最關鍵的問題在於,是不是真的法人。一所大學是不是好的法人,要看他有沒有恰當的董事會或者理事會來監理。台灣的國立大學它就沒有董事會,它上面就是“教育部”,“教育部”就變成了國立大學實際上的“老闆”;“教育部”又受“立法院”的監督──在預算等方面,於是,“立法院”也可以趁審查預算干預,國立大學校長就只能乖乖地聽“立法院”的。若有人說台灣國立大學是自治的話,是騙人的。
做不好自治,大學的發展就會有問題。國立大學的結構是不如私立大學的,但私立大學也有問題:大部分私立大學的董事會是不健全的──我說的健全指適當監理,又不干預校務。如果這個學校的董事會是健全的、理想的,照理說它可以不受到政府的不當干預,可是台灣有另外一個情況:當國立大學都受“教育部”管制的話,“教育部”就又會用同樣的規範去管制私立大學,所以私立大學還是不能自治--本來在結構上私立大學有個董事會可以自治,但實際上教育部又透過私立學校法等等故意把董事會架空。總而言之就是,教他沒辦法自治,這是台灣的實際情況。
在台灣的大學法改革我也曾經參與,當時努力加進了一條:大學在法律範圍內享有自治權。這算是先進的一個做法──大學自治不是隨便的,是在法律範圍下的。實際運作不那麼理想,原因就是國立大學它沒有董事會或理事會的制度設計,不是法人,所以“教育部”管了國立大學的同時,也就把私立大學統統綁住。這是我對台灣大學的分析。
就我瞭解,大陸每個大學的運作也不太一樣。我得到一個印象,在某些方面,大陸大學的自治遠比台灣好得多--台灣所有的大學統統是“教育部大學”,這是我們所詬病的;大陸的大學至少沒有人會說是“教育部大學”,每個大學都擁有相當的自治空間。但是大陸的大學是“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責任制”,當然也有不少方面難以實現“自治”。
總之,這是個大課題,兩岸各自面對的問題也是不一樣的。我的主張就是,未來兩岸應該好好的坐下來談,互相交流經驗。
大學自治的關鍵就是讓教育家辦大學
記者:您很強調大學的自治,大學的自治對培養人才有甚麼樣的優點呢?
劉源俊:大學自治基本上它的意義就在於,讓教育家來辦大學。當沒有充分自治的條件的時候,教育家或者對教育有理念的人,會裹足不前。以我個人的經驗來講,我做了八年的東吳大學校長,從1996年做到2004年。台灣在1994年公佈了新的大學法,這個大學法是相對比較開明的,剛剛我講的那一條“大學在法律範圍內享有自治權”也是放在裡面的。但到了2006年底,又新修改了大學法,從三千多字變成了五千多字,把以前很多開放的觀念又壓縮了,是一個管制型的大學法。換言之,剛好我做校長的那幾年是比較開放的,所以我覺得自己還可以做,那一陣子至少東吳大學是“高度自治”的。
以現在的大學法和今天“教育部”的做法,我是絕對適任的,叫我去我也不會去做,因為不能做。今日在教育部管制下,指標“鋪天蓋地”,要求配合政策的各種競爭性計劃推陳出新。在這種情況下去做校長,不需要甚麼教育理念,是要有“特殊本領”的。
你剛才問培育人才的差別在哪裡。誰來培育人才?當然是教授,而組織教授們的當然是靠校長,這還是很關鍵的。假如那些有教育理念的人都不來做校長、教務長、學生事務長了,請問這個學校怎麼培育好的人才?只有在有充分自治的環境裡,這些人才會出來。這是我的基本看法。
建立中華高等教育觀念目的是將中華文化提升到新高度
劉源俊:最低的層次就是論文,中文發表的論文,怎麼個計演算法、評判法。目前台灣的評鑑把這方面的點數弄得很低,而在英文的期刊上點數就弄得很高,這需要打破。我相信大陸一定也有這樣的現象,就是強調一定要在國際上發表論文。強調的結果就是,台灣這幾年發表的數目是不少,但被引用率非常的低,品質很差。所以,應鼓勵用中文來寫論文,這就是第一層次。
再高一點的層次就是,用中華本位的觀點來看問題,以我在台灣的觀察,大部分社會科學界,他們所依從的是西方的思維模式,做很多的研究其實就是在努力驗證西方人提的理論,
台灣的“學霸”們多是喝著西方的奶水長大,他們強調的就是SSCI這一套,目的何在?就是要維護他們自己的既得利益嘛。所以要破這個東西。
在研究之外,更要注重教育的種種作為。我最在意的就是要建立中華高等教育觀念,舉例說,我曾經在東吳大學任內要求編了一本小冊子,我叫它《中華英文》──用英文介紹中華文化,介紹台灣,介紹民俗,介紹東吳大學,目的也是強調英文教學中華化,但是我卸任校長後就沒人管了。台灣現在很多英文老師都是老外在教(其實許多人教的只是“美語”),都是以西方意識形態來教學生,他會教學生用英文介紹本土民俗文化嗎?顯然不會。中華文化必須要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這是我一直強調的。而建立中華高等教育觀念,也是為了將中華文化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記者:我們再談談現在很熱的“陸生入台”話題,從公佈的限制上看的確比較嚴苛,包括陸生畢業後的就業等等方面的問題,最好的大陸學生未必能夠被吸引去台灣讀大學,您怎麼看這個問題?
劉源俊:以前就有人問我類似的問題,我回答說,大陸最好的學生是絕對不會到台灣的,他的優先選擇絕對不會是台灣,我老早就是這個看法,很有可能招到的是大陸的中等甚至以下的學生、有錢的學生,好的學生是招不到的。
我略作分析,你就可以明白招不到最好的大陸學生是必然的事情。台灣現在一共約有一百五十所大學--“教育部”還宣揚(台灣的大學數量)得更多,殊不知越多越是壞事--我認為起碼要減半到七十多所才行。你看香港人口是台灣人口的三分之一,它只有八所公立一所私立,僅此而已,乘以三倍也就是三十所左右。那香港也許太少,拿美國加州來比,加州三千多萬人,去除社區學院,四年制大學總約七十所吧,乘以三分之二,相當於只有五十多所。
台灣現在這麼多大學,相對數量或者說大學與人口的比例,絕對是世界第一;而我看,是世界第一的災難。
這麼多大學,一定會弄到學生素質低落--因為高中生不用怎麼讀書,也可以輕鬆進大學;再來,大學的規模都太小,資源分散了。雖然有少數幾所大學規模很大,但平均而言都太小。台灣的學生有多少?目前大約每年一百多萬大學本科生,你算算,一百五十所大學,平均下來每所大學加上研究生,不到一萬人,這樣的大學顯然不可能辦好。辦不好的大學,怎麼可能吸引到大陸的優秀學生?所以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是個空話。這一點,從品質上看的。
第二點,試問,台灣的大學要收陸生,它有沒有做好準備?不談別的,就問它的宿舍建了沒有?我看大陸,建那麼多大學,第一件事情就是建學生宿舍;據我瞭解,現在大陸大學生基本是四個人一間,碩士生兩個人一間,博士一人一間。請問台灣有多少大學可以做到這一點?目前來說只有少數大學可以做到而已。所以,從這個方面來看條件也遠遠不夠。
我老早就講過這個問題,但沒人關心。台灣的人口很密集,山地多平地少,平地都用來住人了,可以用來建大學宿舍地不多,所以這是政府要處理的事務。可是政府有準備嗎?沒有。所以,說要招陸生其實都是空話,很清楚,不是嗎?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0年8月號,總第15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