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0月30日電/台灣中央日報網路報今日刊登社評說,正當民進黨政府誇誇其辭,揚言經濟大有起色之際,有關單位卻發現,街頭遊民越來越多,年齡則越來越小,甚至還有二十出頭的七年級生,除了顯示經濟並不景氣之外,更證明在民進黨的執政之下,社會邊綠人已經日漸普遍。
古今中外,凡是富庶的年代,遊民就少,貧困的年代,遊民就多,無一例外。遊民的多寡,自然變成社會貧富的指標。近年來受到經濟停滯、產業結構改變,家庭功能解組以及人權意識抬頭等多重因素影響下,遊民原本即有增加之趨勢,依據“內政部”統計資料顯示,遊民以台北市、高雄縣、台北縣、高雄市及台中市等五大都會區為主要集中地。
社評說,傳統上,一般人對遊民的印象,往往是五十歲以上,衣著破爛,蓬頭垢面,終日流落街頭;然而,近年來,遊民年輕化的現象卻快速蔓延。兩年前開始有四十幾歲以下的遊民,最近的年齡更越來越小。人安基金會全台十個平安站,有六處平安站都有低於卅歲的年輕遊民;高雄縣專門收容遊民的中途之家“慈心園”,卅歲以下的年輕遊民,占一成以上,不少遊民只有廿出頭。換言之,遊民已經不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年輕人也一樣流落街頭。
大體而言,遊民年輕化不外社會、家庭和個人三種因素。就社會而言,政府目前對於遊民的處遇係基於對人權保障的考量,由警察機關與社政機關(單位)以立即勸導為手段,提供遊民各項基本生活所需、收容安置及工作重建等相關協助。表面看來,政府似乎確有注意遊民的問題,但遊民怎麼會越來越多?當然是政府基本上只是站在維護社會秩序安寧的角度出發,強調安置而非輔導,重點擺在不要影響社會秩序,造成社區民眾威脅困擾。似乎只是要收容遊民,就解決遊民問題,而不去設法如何減少遊民,讓流浪漢變成有用的人。
在家庭方面,以前的家庭可以發揮避風港功能,但現在大環境變差,失業越來越普遍,貧窮家庭越來越多,五、六十歲的父母在經濟上常自顧不暇,遇到子女失業、負債等困境,既無力援助,只能任由子女自生自滅,淪落街頭,餐風露宿。
至於個人因素方面,除了找不到工作,無顏回家;或是家庭破碎,沒有溫暖,寧願流浪街頭,成為社會邊緣人;當然也有年輕人好逸勿勞,寧可降低自己社會地位,也不要承受社會價值的期許,乾脆放逐自我,四處遊蕩。
社評指出,顯而易見,無論那一種因素,多多少少都與大環境,特別是景氣有關,而能夠改變環境的,當然是政府。如果經濟政策正確,經濟高度成長,就業機會很多,老百姓普遍富庶,年輕遊民自然減少;如果教育政策良好,從小學就開始培養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年輕人就不會那麼禁不起挫折、承受不了壓力;如果技職教育成功,年輕人都有一技之長,自願去做遊民的自然不多;如果政府不再把遊民只當成影響治安的因素,而是積極設法解決遊民的問題,讓遊民不再是遊民,年輕遊民自然也會減少!
總而言之,對於年老體弱,無一技之長的遊民,固然要以收容安置為重,但對好手好腳的年輕遊民,政府除了必須強制輔導其進修、就業之外,更要把經濟搞好,否則,年輕遊民還是會越來越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