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1日電/6月30日15時,京滬高鐵正式開通。在這條全長1318公里的京滬線上,沿線21 座城市從此進入“同城”時代。伴隨著風馳電掣的高速列車,城市距離縮短、交通更加便捷與實惠,其可能帶來的經濟效益更加令人期待。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長趙宏告訴記者,高鐵的運營可優化運輸結構,資源將更快速流動並形成優勢互補,同時也將加快區域融合和產業升級步伐。
據《金融時報》報導,交通格局優化運輸結構提高整體效率京滬高鐵開通後,京滬之間將形成一條運力充足、產品多樣的鐵路運輸大通道;原本8小時的京滬行程在京滬高鐵開通後最快只需4小時48分鐘,其快捷和舒適對於部分旅客而言有較強的吸引力。當巨大的客流湧向高鐵時,在同一條線上運營的民航、公路將如何應對?
我們看到,一場“空地”之戰正在展開,低價是航空業打出的一張“牌”。記者查詢票務網站發現,京滬高鐵開通初期,京滬沿線主要城市之間機票價格較低,京滬之間最低有3.5折400元的機票,這一價格與高鐵價格持平。此外,京滬最低票價大多數折扣為4至5折,也都與高鐵票價相差不遠。
與此同時,高鐵時代民航和公路也在重新思考定位問題。“高鐵發展非常迅速,公路應該考慮如何為高鐵服務,怎樣與高鐵客流形成對接。”趙宏說,高鐵開通後可以進一步優化運輸結構,客源分流後可為貨運騰出空間,緩解南方運輸瓶頸,如電煤運輸;同時南方資本北上也利於資源優勢互補。
區域經濟連通兩大都市圈
京滬高鐵沿線分佈著全國4個直轄市中的3個、省會城市兩個、人口100萬以上的大城市11個。這些地區的面積僅占全國的6.5%,但人口占全國的25.8%,國內生產總值占全國的40%以上,是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和最具潛力的地區。因此,高鐵開通後,兩大都市圈的物流、人流和資金流的流動將更為便捷,為彼此交流與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
趙宏認為,京滬高鐵之兩端———北京和上海分別是兩大經濟區的核心,即首都經濟圈和長三角都市圈,南北交通大動脈的建成將有利於資源共享、功能互補,有利於加速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兩大經濟圈將形成一個啞鈴式的經濟走廊,北京、上海的很多優勢資源將加速流動。如北京每年向外埠輸出5萬多個新技術成果,以後二、三線城市將成為科技成果轉化基地,總部經濟發展的模式更加強化。”然而,也有專家認為,京滬高鐵的通車將會進一步拉大“北上廣”等一線城市與中小城市之間的差距;在全國範圍內,京滬高鐵可能會進一步拉大東西部之間的差距。
同城效應發揮最大效益須及早規劃應該注意的是,京滬高鐵在帶來的空間範圍、產業結構變化的同時,必將對沿線城市的發展理念形成不小的衝擊。對於二、三線城市,京滬高鐵帶來的挑戰主要表現在企業總部遷出、高端客戶群體流失、高端人才流失、高端產業難以匯聚等方面。那麼,在新的“同城時代”,如何承接並吸引高速列車所帶來的資源,又如何防止自身資源被帶走,更多享受京滬高鐵開通所帶來的便利都是非常現實的話題。
趙宏認為,任何一個鐵路建設,尤其是高速鐵路對當地城市發展帶來的拉動作用都是積極的,而交通條件大變化所促成的人才和資源的集中優化也是正常的,各地都需重新審視考察規劃,理性看待人流、物流、信息流的正常流動。
“應該明確的是京滬高鐵對各個區域的影響各不相同,各個地區只有結合各自特點來進行資源整合,才能更好地利用高鐵帶來的契機,如注重完善城市服務功能,加強配套設施改善,不斷增強集聚要素的能力並以此吸引各種高鐵沿線要素流積聚。”趙宏說,可以預見,未來一小時區、零小時區圈圈相扣,整個沿線地區經濟發展將會得到極大的提速,同城效應或將最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