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在中華民族復興的進程中再也不會缺席 |
中評社/題:要正確把握當前的兩岸關係 作者:章念馳(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本刊學術顧問
‧兩岸關係即使進入“和平發展期”,它的長期性複雜性艱巨性基本特徵依然沒有改變,兩岸關係依然將在曲折與反復中前進。但是,即使有反復有曲折,兩岸關係是不會反復到陳水扁時代,兩岸關係也不會折回李登輝時代。
‧“和平發展期”與“和平統一期”是有區別的,它是以大力發展兩岸關係為中心,是必須雙贏多贏的歷史時期,但它是符合兩岸共同利益的,是值得我們珍惜的。
‧瞭解了馬英九的政治性格,在他執政的八年中,我們可以做甚麼,或不可以做甚麼,就一清二楚了,就可以避免盲目了。
‧要尊重兩岸關係的規律與特點,要先易後難,先經後政,要耐得住寂寞,不要不適當地把難以解決的問題拿到條件不成熟時機解決,要堅持擱置爭議,讓交流、交往、經貿文化關係、對話與談判的進程越長越好,在建立了良好信任的基礎上,再解決政治分歧更為妥當。
台灣政黨輪替已一年有餘,“和平發展”路線也推行了一年多,應該怎麼看待和把握當前的兩岸關係,這是一個首要問題。
兩岸關係已發生了歷史性的巨變
可以說,2008年是兩岸關係中一個很重要的年份,也是兩岸關係的一個分水嶺。
在這之前,從李登輝“獨台”治台的12年,到陳水扁“台獨”治台的8年,乃至“兩蔣”治台的40年,兩岸基本上處於敵對、封閉、隔絕、對抗、仇視、互不往來的分治狀態;即使近20年開放了“探親”、“交流”、“經貿往來”,但總的格局沒有突破“封閉與對抗”,屬於“你歸你,我歸我”。而2008年,讓兩岸關係進入了以“三通”為起點的大交流大往來的新時代,這個新時代是以對話與談判為基礎,交流往來為內涵,經貿文化為平台,是兩岸進入全面融合與互相開放的歷史新時期,這是與以往舊時期截然不同的新時代。如果說兩岸關係前59年是沒有戰爭的“和平對抗期”,那麼這新的歷史時期兩岸當局則一致同意稱為“和平發展期”,是以“共同發展,共同繁榮,共創雙贏”為核心的“共同發展期”。
2008年是如此巨大地影響了兩岸關係的歷史進程,開闢了兩岸歷史的新進程,將如此深刻地影響兩岸關係,也許是出乎人們預料的,以至清晰與敏銳地認識到兩岸發生了深刻變化的人,始終還是少數,儘管多數人身子進入了兩岸的新時代,而思維與意識依然停留在過去的則不為少數。
在過去的59年中,甚至可以更早追溯到甲午戰爭後割讓台灣的50年,台灣與大陸人為分離長達一個世紀,儘管從抗戰勝利到大陸解放,兩岸有短暫的“統一”,而多數時間是處於分離、隔絕、對立、不瞭解狀態之中,因而造成根深蒂固的不信任,產生了莫名其妙的自保意識,乃至形成了以“獨立”為傾向的台灣意識,漸漸演化為一種“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的主體意識,也不足為奇。儘管兩岸在法律上都承認自己是中國的一部分,都稱擁有對整個中國的權力,而事實上沒有享受到一個中國的尊嚴與榮譽,這種分治產生了“台獨意識”,產生了“台灣是一個事實獨立國家的意識”,產生了身份認同的混亂,導致了國家認同的混亂……,也就一點也不奇怪了。
而2008年,台灣在經歷了李登輝和陳水扁大肆推行“文革”式“獨台”、“台獨”的肆虐,讓台灣變得只有顏色而沒有是非,在大搞“去中國化”後讓台灣的競爭力大幅下降,兩岸關係高度緊張,在國際上更加孤立;人們漸漸厭惡了這種對抗,希望改善兩岸關係,希望促進“三通”,希望從“和平對抗”走向“和平發展”。國民黨順應了這樣民意,讓兩岸關係重返“九二共識”的基礎,開闢了直航、直郵、雙向通商的新時代,兩岸再也不要繞道往返了,大批大陸居民可以暢遊台灣了,大陸企業也有望“登台”了,大陸學生甚至可以赴台讀書了,台灣則有更多人可以到大陸就業了,更多的專業人士可以來大陸施展手腳……這些都是過去想也不敢想的事,居然都成了現實。祖國的神速發展中可以見到台灣同胞積極參與的身影,台灣在中華民族復興的進程中再也不缺席了。大陸“惠台”措施一年來多達百餘項,幾乎比近60年來所有對台善舉多了幾十倍,讓人目不暇接,讓饑渴了數十年的兩岸關係,喝到了足以讓人多到喘不過氣的甘霖,這一切讓人匪夷所思,這一切又讓人震撼與興奮。
兩岸從此進入了相互交融與互相開放的新時期,更緊密的經貿關係,更密切的文化往來,更頻繁的人員交流,更坦誠的對話與談判,更多的相互參與,像春風化雨般讓兩岸滋潤,如化學般催生兩岸發生巨變,將不可思議地改變兩岸的認同,將建構起新的文化認同、民族認同、身份認同、國家認同。使兩岸兩個互不隸屬相互對立對抗的內戰的雙方,消除成見,實現和解,建立起新的共同家園,構建起生命共同體。不管你願不願意,這個進程已經啟動,而且是不可遏止與逆轉的。
所以我們應清醒認識到2008年是兩岸關係的分水嶺,認識這個變化是十分重要的,千萬不要讓自己還停留在過去。
突然來到的兩岸機遇期中會有的不適應
也許這種轉折發生得太猛,也許需要改善的兩岸關係內容太多,也許釋放的善意太集中,也許兩岸互動節奏太快,進入“和平發展期”的兩岸關係確實令人眼花繚亂,如一個餓漢一下子吃得過飽,反食不知味了。新時期有許多新的不適應,新的矛盾永遠會不斷產生。
馬英九執政的第一年,他雖然不能讓台灣“馬上好起來”,但他兌現了對選民的承諾--讓深受重傷的兩岸關係--馬上好起來了,也消除了兩岸戰爭的陰影。大陸則給予了豐厚的回報--出台了一百多項惠台政策,並派出了一批批採購團赴台。大陸同胞樂見兩岸關係的好轉,在“八八水災”後,給予了台灣從來沒有過的慷慨援助,真正體現了“血濃於水”。但是,人們意外發現,兩岸關係迅速改善,並沒有馬上改變台灣民眾的認同,贊成“台獨”的比例不降反升,在大陸民眾熱情救災的同時,馬英九竟允許達賴訪台,向大陸傷痛上撒鹽……,這一切讓人發生了迷茫,有些人開始表現不耐,有些人則懷疑“和平發展期”是不是一廂情願的奇妙幻想。
迅速改變的兩岸關係雖然是歷史的必然,但它似乎來得太快,昨日“台獨”的濁浪還掀起驚濤駭浪,今天卻已風和日麗,這讓向往“台獨”的人感到絕望,讓要求維持現狀的民眾感到慌張,形勢發展顯然對“和平統一”大大有利,台灣正逐步地緩慢地走向“一國兩制”,這讓“台獨”的支持者和“台獨”的同情者,得了嚴重的焦慮症,不得不公開強烈表明自己的立場。他們在很多方面還沒有準備好,他們還很不適應沒有對抗的兩岸關係。進入“和平發展期”後的兩岸民眾幾乎都有這種錯愕和不適應。兩岸從長期以來的“危機管理”變成了“機遇管理”,讓很多人很不適應。
“和平發展期”是“和平統一期”前的一個必須經歷的歷史階段,而且是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它將兩岸從不往來不瞭解不適應不認同,引導到共同發展共同繁榮共創雙贏建造共同家園,培植起命運共同體的關係,享受到一個中國前提下的尊嚴與榮譽,逐步建立當一個中國人的榮耀,認同一個中國的光榮。這是一個很長的過程,撫平歷史的傷痕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建立新的相互認同也不是立即可以奏效的,我們不可有急功好利思想,不可簡單化和急躁化,做了幾天善事就要回報,那就是對“和平發展”的膚淺認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