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台灣之光的邏輯,林毅夫是台灣之光。但若照當前政治化的台灣之光所要凸顯的主要兩個信息,一是台灣人比韓國人強,二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那林毅夫卻同時是個絲毫沒有在與韓國較勁的中國人,就不能算是台灣之光。台灣人林毅夫不能歸屬於台灣身分的母體,因而象徵了他只能是光,而不能是台灣之光,於是台灣作為身分母體的前提,就為之動搖,且用台灣鎖定自己或對手的作為,就不能專擅。
楊淑君在事發之後,曾經前往韓國從事公共關係,她尚不能與林毅夫在世界銀行叱吒風雲相比。不過,如果從他們兩位身上看到台灣之光里主導的不是窒息的台灣身分,以致於台灣之光不再是被消費的對象,那我們當然就不必把他們當成台灣之光。超越了集體對立,超越了台灣之光的包袱,他們就真的是台灣之光了。台灣無光矣!台灣之光矣!
(中評社特約作者石之瑜,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