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促進兩岸政治關係是深化和平發展的必由之路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9-12-30 00:18:35  


促進兩岸政治關係發展,建立互信是基礎。
 
  三是以陳水扁為首的“台獨”勢力。在李登輝和某些外國勢力的支持下,陳水扁在台灣得以執政八年。在這八年,陳水扁為了發泄自己的權力和掩蓋家族巨貪行徑,以瘋狂製造“法理台獨”的方式,挑釁一個中國原則,把兩岸關係一度推向了危險的邊緣。

  從李登輝第一個任期末開始,到陳水扁2008年下台,在長達十幾年的時間,李扁完全背棄了台灣社會曾長期堅持的一個中國的原則與立場,兩岸的政治互信基礎遭到了嚴重地破壞,給兩岸關係帶來了極大傷害,給台灣社會造成了空前的認同混亂。兩岸關係和台灣社會發展都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當然有關政黨和政治人物最終也因此受到了懲罰。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國民黨的候選人馬英九,以壓倒性多數當選台灣地區領導人。國民黨重新上台執政,兩岸雙方得以在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建立了政治互信,兩岸關係出現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光明前景。兩岸經過-年多的共同努力,關係到兩岸民眾切身利益的一些緊迫性的問題,大部分都已得到或已接近得到解決,而影響到兩岸關係朝縱深方向發展的一些深層次的、複雜的、甚至敏感的政治問題已逐漸浮出水面。面對兩岸關係發展這樣的新形勢,鞏固和深化兩岸政治互信基礎就顯得尤為重要。我認為所謂鞏固和深化兩岸政治互信基礎,就是應體現在兩岸關係越深入發展,兩岸雙方在堅持一個中國的態度上應當更為清晰;所謂堅持一個中國的態度,就是在現階段兩岸雙方最起碼應該鮮明地堅持台灣和大陸同屬於一個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沒有分割、也不容分割的原則與立場。事實上這一基本原則與立場不僅是大陸的主張,也見之於台灣現有的很多官方文獻。因此,兩岸鞏固和增進這樣的政治互信基礎不應該有甚麼難度,但它卻是促進兩岸政治關係發展重要的前提與保證,因此態度不能模糊。

  摒棄“台獨”分裂意識是凝聚島內與兩岸共識、促進兩岸政治關係發展最有效的途徑

  客觀地說,兩岸在結束敵對狀態、簽訂和平協議、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等直接關係到兩岸同胞福祉、台海和平和中華民族復興的重大問題上,一直有較高的共識,尤其是今天更是如此。

  第一,十幾年來各種民調顯示,台灣民眾贊成兩岸應結束敵對狀態、簽訂和平協議的一直高達60%以上,最高曾到70%幾。還有民調顯示,簽訂和平協議的支持率甚至還超過了簽訂ECFA的支持率。這一主張在大陸的民意支持度就更高。

  第二,這是兩岸執政黨共同的重要主張。眾所周知,2005年胡連達成的“五項共同願景”中的第二項,就是關於促進終止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的問題。從2005年以來,中國國民黨不管是連戰當黨主席,還是馬英九兩次出任黨主席,抑或是吳伯雄中途接任黨主席,“五項共同願景”一直都列入了中國國民黨的“黨綱”中。中國共產黨更是把它當作推動兩岸關係發展的一項使命去做。

  第三,當今兩岸的主要領導人都是旗幟鮮明地贊成這一主張。馬英九對這一問題的態度,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先生今年9月在美國馬里蘭大學發表演講時曾向聽眾介紹過。他說,馬英九擔任中國國民黨主席時,2006年在英國倫敦政經學院演講,以及去年“總統”大選期間,都強調了簽署和平協議的重要性。胡錦濤總書記的立場更為大家所熟悉,無庸再述。第四,台灣在野黨的態度我曾經在一篇文章中作過詳細分述。概括地講屬於泛藍陣營的從黨主席到政黨,如親民黨和主席宋楚瑜先生、新黨和主席郁慕明先生,對此一貫都是持正面、積極的態度。但是,屬於泛綠的民進黨、台聯黨及其主要政治人物凡是涉及到兩岸問題的態度,則是完全不顧兩岸同胞的利益,只以本政黨和個人利益的需要為出發點的,加上又有昨是今非,今是昨非,今是明非的政治性格,因此,常處在動態變化之中。但今天已淪為在野黨的民進黨對此一定會要堅決反對的,這不足為奇。

  從上可知,島內贊成兩岸結束敵對狀況、簽訂和平協議、建立軍事互信機制的應大於不贊成或反對的。為甚麼在這樣的情況下,馬英九執政當局的態度卻變得保守、消極起來了呢?我認為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很深的國際背景,也有諸多島內因素。在這我不打算展開論述,僅就對其影響最深最大的島內“台獨”分裂意識問題談點看法。無庸諱言,今天馬英九大陸政策的決策主要有兩大顧忌:一是美日因素最主要是美國因素,二是島內統獨紛爭因素,而最主要是籠罩在全台灣上空濃密的“台獨”分裂意識氛圍。坦率地講,如果馬英九沒有勇氣和魄力衝破這兩道罩門,就不可能有真正完全屬於自已的大陸政策。這就是他為了選舉提出既不符合孫中山三民主義理念,又有悖於“中華民國憲法”和中國國民黨“黨綱”核心精神的“不統、不獨、不武”政策主張的重要背景。

  李登輝、陳水扁先後在台灣共主政20年,利用政權的力量,從歷史、文化、教育、學術、社會意識、對外關係、軍事、經濟等領域全方位地“去中國化”,徹底顛覆了“台灣意識”、“台灣主體性”的內涵,顛覆了台灣民眾傳統的“歷史認同”、“文化認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的觀念。把“台灣意識”、“台灣主體意識”、“台灣主體性”混同於“台獨”、“台獨意識”,強加給台灣社會,並成為“台獨”勢力維繫生存和發展的法寶、“台獨”分裂分子騙取選票、攫取權力的工具,同時也成了不贊成特別是反對“台獨”人士的精神枷鎖。

  到底甚麼是“台灣意識”、“台灣主體意識”、“台灣主體性”?台灣史學只似乎對此早有定論。基本上一致認為,最早提出這一概念的是旅日著名台灣史學家戴國煇先生,其要義是指在日據時代,視中國為祖國和中國意識、中國文化為主體,對抗日本殖民統治、殖民文化和皇民化的一種愛祖國、愛鄉土的愛國意識。但是,李登輝、陳水扁為了製造“台獨”主體論述,卻把它偷梁換柱,變成了“台獨意識”,從而造成了台灣社會在歷史、文化、民族、國家認同上空前的錯亂。這是今天台灣社會一直陷入分裂狀況難以自拔、難以凝聚社會共識,並影響到兩岸的政治分歧,不僅沒有隨著兩岸關係改善有所縮小反而還有所擴大的根本原因之所在。今天唯有台灣的主政者拿出魄力和勇氣,主導台灣社會正本清源,摒棄“台灣意識”、“台灣主體意識”、“台灣主體性”中的分裂主義,還其本來面貌,重塑對中華文化、中華民族、中國人和祖國的認同,才可從根本上驅除徘徊在台灣上空的“台獨”分離意識的幽靈,化解統獨紛爭,重建島內共識,兩岸的政治分歧與共識的凝聚問題自然也就隨之迎刃而解了。否則你越去強調所謂“台灣主體性”、“台灣主體意識”,等於越在強化民進黨的“台獨”分裂主張,強化民進黨鼓吹的所謂“主體論述”。今天的中國國民黨執政當局,應當效法當年國民黨在台灣以弘揚中華文化,來去除日本殖民文化、皇民化意識的做法,逐漸化解“台獨”分離意識,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從根本上清除障礙。這樣才無愧於中國國民黨這個稱號,無愧於是孫中山先生的忠實信徒。

  促進兩岸政治關係發展應擺上兩岸議事日程

  儘早突破兩岸政治僵局,實現兩岸關係正常化,完成祖國和平統一大業,是大陸1979年發表《告台灣同胞書》以來的一貫主張。三十年來大陸方面為此進行了不懈的努力。在這個過程中,大陸在積極努力推動兩岸經貿文化交流和各項民間交流交往快速發展的同時,不管島內局勢發生甚麼樣的變化,也從來沒有放棄過促進兩岸政治關係發展的努力。1995年1月,江澤民發表題為《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的重要講話,其核心思想就是,希望以結束兩岸敵對狀態的政治談判為突破口,打開兩岸長期僵持的政治局面,推進兩岸關係正常發展。胡錦濤總書記主持對台工作以來,在很多重要場合一再鄭重呼籲,“只要台灣當局承認‘九二共識’,兩岸對話和談判即可恢復,而且甚麼問題都可以談”(8)。但是,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大陸方面這些改善與發展兩岸關係的積極主張,卻一直得不到也不可能得到對方的回應。

  馬英九上台、國民黨重新執政,由於國共兩黨在發展兩岸關係方面,早在2005年,連戰主席“破冰之旅”時,就已與胡錦濤總書記達成了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的共識和“五項共同願景”,建立了政治互信基礎。這一互信基礎在後來共同反對“法理台獨”的鬥爭中,又得到了進一步的增進。因此,在馬英九正式上任,吳伯雄首次以執政黨主席身份應邀來北京訪問後,兩岸雙方很快形成了“先易後難”、“先經後政”務實推進兩岸關係發展的基本思路與默契。在兩岸關係發展歷經了十幾年重大波折的情況下,當時這樣的選擇是理智、務實的。它不僅可以緩解剛走馬上任的馬英九執政團隊的某些壓力,而且還可以為更順利、更紮實地推動兩岸關係不斷取得實質進展,增強台灣同胞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信心創造更大的空間。因此,它有其階段性的價值與意義。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