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看得出來,從2013年開始,蘇貞昌批評中國政策的力道加重,而中國事務部主任洪財隆在批判中國政策方面,也修正了前一年的軟調子,開始配合蘇貞昌的語氣,使用相當激進的語氣進行批評,兩岸簽署的“服貿協議”,就是在這一個背景下,被民進黨完全妖魔化。民進黨不僅在立法院阻撓“服貿協議”的通過,也把“服貿協議”宣傳成“大陸老闆、大陸幹部、台灣勞工”的生產模式將進駐台灣,未來台灣人只有當中國人勞工的命運。
而大陸勞工那種“低工資、多工時”的生產模式,早就被台灣人看穿。如果台灣也變成大陸的生產模式,那麼這就應驗了2008年謝長廷參選總統時所說過的:“查某(女人)找無尢(丈夫),查普(男人)找無工,小孩送去黑龍江”的宣傳繞舌語。
就蘇貞昌而言,2013年最典型的兩次批判中國的政策,第一次是在2月份訪問日本時,他主張台美日韓應該組成“民主同盟”,這一項倡議馬上遭到中國大陸的回批,大陸的“新華社”更是把蘇貞昌的主張視作“媚日、賣台、反中”的行為,特別是在大陸與日本因為釣魚台主權之爭時,蘇貞昌竟然選擇與日本站在一塊,更是讓大陸難以忍受之處。
但是,蘇貞昌認為,東海迫切的漁權爭議應透過和平對話與協商解決,以“避免第三力量介入,影響了東海地區長期的穩定”,以更長遠的觀點來看,包括台灣、日本、美國及韓國等有共同價值認同的國家,應該組成“民主同盟”,共同維持彼此所認同的價值與利益,確保區域和平。事實上,近月以來包括美國前政府官員、AIT(美國在台協會)代表或來台訪問的國會議員,也對民進黨提出的“民主同盟”深表認同。
蘇貞昌的說法似乎把中國大陸當成“第三力量”,這就更惹惱中國大陸,所以中國大陸在2013年11月23日提出“東海防空識別區”(ADIZ)時,也把釣魚台上空列入識別區內。蘇貞昌就在第一時間批評大陸是“區域霸權的表現”,也是“侵門踏戶”的行為。
甚至一直到2013年12月11日,蘇貞昌還是繼續批判大陸所發佈的ADIZ,他在民進黨中常會前接受訪問時就說:“民進黨一再呼籲,民主國家組民主同盟,大家對區域穩定和平要一起努力,中國片面宣布防空識別區,正是破壞區域的穩定和平,我們希望馬政府態度要堅定,不但保衛主權與防空安全,也要跟周邊民主國家腳步一致,不要立場過軟、速度過慢、行事錯亂”。
從倡議組“民主同盟”,一直到批判大陸所發佈的“東海防空識別區”,正可以看出蘇貞昌批評中國大陸的語氣越來越加重,完全不像蔡英文主張應該多和大陸交往的政策,也可以說,蘇貞昌和蔡英文對中國政策已經分道揚鑣,兩人勢必會“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
柯文哲的“獨角戲”
就在蘇貞昌對中國大陸的戰略上做了逆轉之時,另一位頗受關注的人物台大醫師柯文哲,他是否加入民進黨參選台北市長,變成綠色政壇最引人遐思的話題。
事實上,要不要參選台北市長?這個話題圍繞在柯文哲身上很久,從2012年9月他首度鬆口:“失業就參選台北市長”。不過直到2013年7月,他還是沒有表態,只說要思考要準備。但他也坦言:“在白色巨塔裡待久了,也要探頭看看外面世界”。這話是什麼意思,吊足外界胃口。
柯文哲之所以會從醫生轉向有意披上綠袍參選台北市長,主要是因為台大醫院發生一件愛滋器捐,台大醫院調查結果,認定柯文哲的責任最大,所以拔除他在台大醫院的許多職務,讓柯文哲有“背黑鍋”的感覺,所以決定走上綠色政治,以政治的力量來改變台大醫院的顢頇。
但是,即使柯文哲已經有所表態願意披綠袍,代表民進黨參選台北市長,但他卻找不到可以協商入黨的對象,讓他開始批判起民進黨的政治人物。
柯文哲批判民進黨最辣的一句話是在2013年11月2日,他出席李登輝基金會研討會時指出,他一直很猶豫加入民進黨,因為“兩個太陽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現在提名跟明年輔選的,很可能是不同人,“危邦不入、亂邦不居”,“這對我來講就是很大的困擾”。
這兩句“兩個太陽”和“危邦不入、亂邦不居”的說法,雖然是“柯語錄”中最經典的語句,但也是讓民進黨有意參選台北市長的人選,找到了批判柯文哲的空間。
首先是已經表態參選的律師顧立雄,他說,若柯文哲獨立參選,民進黨也推出人選,力量就分散,將招致選民指責;大家應體認集體力量遠大於個人力量,“沒有辦法依照任何一個個人的光環,可以達成任何一個選舉的勝利”。
而對於對柯文哲所指的“兩個太陽”,顧立雄說“民進黨兩個太陽是大人的事,我現在還小,不太容易表示看法”。至於民進黨是否是“危邦、亂邦”,幾乎所有民進黨成員都站在反對的立場,對柯文哲批評民進黨採用這麼辣的用語,實在不敢苟同。
另外,柯文哲批判民進黨第二個“辣語”是,2013年12月12日他接受網路媒體專訪時質疑,“為什麼一定要加入民進黨?把獅子趕進籠子裡?”“這是一個必敗的模式”,他想問蘇貞昌,“為什麼要選一個必敗的模式?”他認為,台北市要贏,就要採取“在野大聯盟”模式,首爾、東京、大阪都以“在野大聯盟”模式贏的,他想問蘇貞昌,是想選,還是想選贏?“如果有勝利方程式而不採用,我很想問你:Wh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