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重新審視台灣統獨民意——從島內學界民意測量研究談起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9-16 00:20:39


探討數字背後所反映的民意問題更有意義
  中評社╱題:重新審視台灣統獨民意——從島內學界民意測量研究談起 作者:高鵬(北京),全國台聯研究室

  前言

  台灣“太陽花學運”折射出的深層原因令人深思,“獨派”大佬辜寬敏盛讚其是“新台獨”、“島嶼天光,點燃希望”。5月7日習總書記會見宋楚瑜時雖未直接提及對學運的評價,但是提出“四不”,其中“第四不”:堅定反對“台獨”的立場不會動搖。2008年以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順利,島內“台獨”思潮似已淡化、分裂活動得以遏制,318學運後這個局面是否能得以繼續鞏固?或者“台獨”出現新的觀念和變種?這不僅是台灣局勢出現新的情況,也給兩岸關係發展帶來新的問題。

  觀察學運,“反馬”涉及台灣因應經濟衰退、發展出路、新世代訴求、貧富差距、利益分配等內部治理問題,以及政黨競爭。“反中”則涉及“國家認同”、統獨偏好,這是影響兩岸關係未來發展的關鍵問題。

  對於台灣民意研究來說,正如陳孔立教授所言①,有層次問題:“台灣民意”有“一般意見”與“政治態度”之分,“台灣主流民意”有具體問題與總體發展之分。筆者關注的是台灣民意中涉及台灣前途與兩岸關係方面的態度及其總體趨勢,包括“國家認同”與統獨偏好。本文將“國家認同”視為影響統獨偏好的重要因素,僅探討統獨民意。

  島內學界的統獨民意測量與觀點

  俞振華、林啟耀論文《解析台灣民眾統獨偏好:一個兩難又不確定的選擇》②整理了台灣學界對於統“獨”民意測量的研究成果。主要測量方式有三:一是,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的“統獨偏好六分類測量”(1994-2013);二是,吳乃德提出的“條件問句測量”及其變型;三是,為提高有效性,結合兩者的各式“交叉量表”。結合筆者心得,島內學界研究成果歸納如下:

  (一)統“獨”偏好是“理念”與“務實”交纏考量下的抉擇。

  根據島內學界研究,“理念”因素(或表現為情感因素),“台灣人”/“中國人”認同,對於民眾的統“獨”偏好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務實”因素,對台海局勢的考慮(戰爭風險)、與大陸經濟交流帶來的利益對民眾的統“獨”立場有所影響,對大陸政治面的評估的影響較為顯著。

  筆者認為,統獨偏好並不是純粹理念、純粹心理情感驅動的,也非純粹務實、純粹利益選擇的,缺乏“務實”面與“理念”面任何一面,都不能較客觀的詮釋。況且,“理念”與“務實”本身並不完全孤立,相互作用,受訪者在考量“務實”因素時通常也伴隨“大眾心理與價值判斷”等問題。

  (二)統“獨”偏好兩大特徵:“價值衝突”與“不確定性”。

  台灣學界對於民眾統獨偏好特徵的初步結論,大致兩點:第一,既然統獨偏好是“理念”與“務實”交纏考量下的偏好,當兩方觀點都有道理,存在“價值衝突”問題時,民眾在抉擇時容易出現“兩難”的情況。第二,由於統一與“獨立”都是未發生的狀態,民眾對於台灣未來的前途具有相當高的不確定性。

  筆者認為,“價值衝突”與“不確定性”兩大特徵比較明顯。島內學界研究也表明,“價值衝突”(或矛盾立場)高的人對統“獨”議題表態時陷入“兩難”困境,而資訊多寡產生“不確定性”。不過,俞、林二人研究,並不能實證資訊多、越能夠理解兩岸議題的受訪者,其表態時的不確定感將會降低。可見,“不確定性”有些“自然而生”的味道。

  (三)“維持現狀”成為最保險的選擇,但是這個推導又面臨現實問題。

  島內學界認為,通常,民眾在考慮台灣未來前途時,理念上要統一者也會務實的考慮兩岸統一的磨合成本過高,理念上要“獨立”者也會考慮實際面臨戰爭風險的可能,這樣的“價值衝突”造成民意選擇的“兩難”局面,因此,最有可能的結果是選擇“維持現狀”。同樣,在“不確定性”方面,“維持現狀”亦成為最保險的選擇。

  然而,筆者認為問題有二:一是,“兩難的感覺”與“不確定性”難以獲得實證,也就是,無法從實證材料中證明這兩個特點在多大程度上影響統“獨”偏好;二是,統與“獨”本身是互斥的選項,“不統不獨”在現實中存在,“既統又獨”在現實中並不存在。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