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題:需要倍加呵護的和平發展期 作者:章念馳(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本刊學術顧問
‧胡錦濤的新兩岸關係論述已完整構成,他為和平發展新時代勾勒了一幅藍圖:即經濟上以建立更緊密經濟合作機制為平台,政治上構築起兩岸和平協定為方向,在文化、外交、軍事各方面逐步建立起互信機制,逐漸構築起一個中國的認同,兩岸共同攜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
‧“和平發展期”是“和平統一期”前的一個長長的歷史過渡期,是培植兩岸新的情感和新的認同的歷史階段,是建立胡錦濤所提倡的“共同開創”、“共同享有”、“共同家園”、“命運共同體”的形成過程,這過程也可以說是兩岸共同振興中華民族的過程。
‧在這個新的長長的歷史階段,我們要清醒認識到我們的任務是建立新的認同,培養新的感情,而還不是完成統一。
‧要緊緊抓住這難得的歷史機遇,趁勢而上,讓島內選民感到兩岸和平發展對他們有利,符合他們利益,構築成一個利益共同體,誰也離不開誰。
一個悄然來到的歷史新時期
去年台灣“3·22大選”塵埃落定之刻,也是揭開了兩岸關係一個新時代之日。它宣告了一個舊的兩岸關係時代的結束,一個新的“和平發展”兩岸關係時代的開始;兩岸關係內涵已發生了質的變化,它具有許多新的特點與症狀,需要我們去順應,去呵護。
其實這新歷史時期到來是有跡可循的,從2006年島內“縣市長選舉”,國民黨掌控了四分之三優勢;2008年初“立委選舉”,國民黨又獲四分之三優勢,陳水扁政權的敗兆已暴露無遺。再往前追溯,百萬“紅衫軍”罷扁運動,已宣告民進黨政權已由盛而衰,民眾對這條極“獨”路線已顯不耐。2004年的“3·19槍擊事件”,只是“台獨”勢力不擇手段地給自己打了一劑強心針,勉強維持了政權。“台獨”勢力這麼快的由盛而衰,是罕見的,台灣再次政黨輪替是必然的。一些瞭解台情的人士,早就在問馬英九和我們自己同一個問題--你們準備好了嗎?
在2008年“立委選舉”和“總統大選”中,大陸因素--強烈要求改善兩岸關係和實現“三通”--第一次成了選民的選擇,開始影響選情。民眾要求兩岸實現和平發展,這個“國共共識”,也成了馬英九競選的訴求。他對民眾許諾,他的當選將實現“三通”和結束兩岸對抗。最後選民選擇了馬英九,陳水扁喪失政權不僅僅是因為他的貪瀆,而是他所代表的時代的壽終正寢。
兩岸的一個新時期--或可稱為一個新時代悄然而至了,只是硝煙讓我們的眼光暫時喪失了政治敏感。
新舊兩時期的區別
兩岸關係可以說經歷了兩個時期。從1949年大陸解放,蔣政權退踞台灣,到2008年國民黨在台重新執政,這六十年的兩岸關係是一種隔絕、敵對、對抗的關係;它的前四十年是兩蔣統治,後二十年是李登輝陳水扁統治。前一時期相互指責為“匪”,採取“漢賊不兩立”做法,“老死不相往來”,人為將台灣與祖國大陸隔絕;後一時期則採取“去中國化”政策,將兩岸關係漸漸變為“一中一台”或“一邊一國”關係,將“反共”變為“反中”,對大陸採取“戒急用忍”政策。這六十年中,兩岸基本沒有正常往來,經濟、文化、政治關係極其脆弱,雙方充滿敵意,衝突不斷,互不信任,雖然沒有發生全面軍事衝突,始終保持著“和平”,但對抗不斷,可稱“和平對抗期”。
這樣的環境,造成“恐共”、“仇共”、“反中”、“拒中”、“自保”、“自立”等等意識就不奇怪了,由此造成“台灣意識”--“台灣主體意識”--“台獨意識”也更不奇怪了。直至“台獨”黨登上執政舞台,用“愛台”、“正名”、“公投”、“修憲制憲”、“去中國化”……將兩岸推到戰爭邊緣。但民進黨低估了中國廣大民眾追求統一的頑強意志,低估了中國文化維護統一的生命力,低估了中國人民反分裂的決心與能力,低估了改革開放對兩岸的影響力。而陳水扁之流的貪婪無德,又過快地折損了“台獨”的“正當性、理想性”,使兩岸關係主軸發生了歷史性的轉變。追求兩岸的共同發展,追求兩岸的和平穩定,成了兩岸最大的公約數,於是“和平發展”取代了“分裂自保”,也終於促成了台灣再次政黨輪替。
馬英九主政後,他尊重“九二共識”,恢復了“兩會”商談,使人為阻隔了六十年的兩岸關係,實現了全面的歷史性的通航、通郵、通商,使兩岸的經濟、文化、人員交流全面展開;過去人們不敢想像的“台灣遊”竟成了現實,“陸資登台”,“赴台求學”,也都將一一實現,兩岸藩籬一一在被拆除,交流的橋一一在被搭建,對話談判的機制一一在被建立;而“台獨”挑起的各種“正名”、“修憲”、“公投”、“族群”、“統獨”、“省籍”、“去中國化”等等垃圾,如同暴雨驟風後的沙灘,被卷得無影無蹤。
胡錦濤的新兩岸關係論述也已完整構成,他推出了許許多多過去沒有的溫柔舉措,他為和平發展新時代勾勒了一幅藍圖:即經濟上以建立更緊密經濟合作機制為平台,政治上構築起兩岸和平協定為方向,在文化、外交、軍事各方面逐步建立起互信機制,逐漸構築起一個中國的認同,兩岸共同攜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
新的“和平發展期”是以“三通”為起點,以廣泛交流為基礎,以更緊密的經貿合作為平台,以和平協定為目標,以對話與談判為手段,逐步建立起兩岸新的認同。這與舊時期敵對、隔絕、封閉的兩岸關係迥然不同,是一種嶄新政治生態、經濟生態、文化生態的兩岸關係,是開放的兩岸關係。我們可以預見,它必將孕育出新的兩岸認同,因為什麼樣的環境一定會造就什麼樣的民意。因此我們稱這個歷史新時期叫“和平發展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