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評月刊:熊玠論本世紀國際秩序的文化基礎
http://www.CRNTT.com   2024-01-01 00:12:47


 
  我們須注意,在不同領域,常有二者混淆之現象。譬如考古學家將“新石器文化”(Neolithic culture)定為邁向人類“文明”(civilization)的過渡,是一種特殊看待文化與文明關係的術語。另外也有很多中西學者將這兩個名詞彼此互為定義。但從邏輯眼光觀之,這樣做法,無異是重復而乏新;並且有混淆視聽之虞。譬如中華文化有時稱為“儒家文化”,可是如說是“儒家文明”則不知所云矣!

   中西文化差異源於“救贖”,來自內在或外在觀點各異

  為了比較中西文化的差別,不同學者提出不同的分辨之道。錢穆(賓四)認定西方文化為“外向性”的文化,而中國為“內向性”文化。 我認為這個外在與內在之別,最重要顯現在二者對“救贖”信念上之差異。所謂“救贖”(salvation之泛指,亦是“救援”之統稱),意指世人心靈深處均多少缺乏安全感。至於克服這種有生俱來不安全感的需要,我們可稱之為一種本能的“救贖”渴望。西方文化反映了其遊牧民族先民的感受,故如現有的水草用罄時,要找出路永遠是尋求外在的綠洲(oasis)。故“救贖”的泉源永遠在外。相反地,中國文化反映了大陸性農民祖先的感受:設若今年收成欠佳,補救辦法不外是從自我努力開始,諸如修築灌溉渠道、改進土壤與種子、甚至改良施肥,以圖增加下次莊稼生產有質與量的增進。農民不能輕言遷徙他地。故“救贖”永遠在於依靠內在泉源與補救,不像西方人那樣若不依賴外在“救贖”,則毫無希望。所以有論者認為:此種觀念足以解釋為何那代表西方文化的美國具有“富不知足,強不能安”之痼疾。

  由此,我們可以瞭解為甚麼西方人下意識地永遠要向外擴張,甚至侵略他人土地與掠奪他人財富;而中國人則雖形同老驥伏櫪、志在千里,卻鮮有願意離開自己家園一步者,更沒有佔人土地或財富之慾望。英國海事專家孟喜思(Gavin Menzies)發現證據顯示中國明朝鄭和的遠洋探測隊在西元1421年發現了美洲新大陸,比哥倫布早71年。但中國並沒有因此據新大陸為己有。 

  凡此皆因各自文化差異所致。由此加以引伸,不難瞭解為何西方人在心靈(及宗教)上著重仰望在外的救援(救世主)。中國人則強調自我修養(形同莊稼修葺),這是相信“救贖”在內的表現。中國文化精髓亦在“內聖外王”的崇高理想。對於精英與一般凡人而言,其意義乃在自我修養,以期靠自己的努力來克服身外的苦難或不足。在佛教傳來中國以後,雖然佛的觀念似乎是外在“救贖”之表現,但佛教仍然著重自我修行(和尚也有“苦行僧”之憧憬)。所以與“亞伯拉罕”文化(甚至基督教、猶太教與伊斯蘭教之教義)截然不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