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有風 有雨 更有晴
--美國對華政策的調整與中美關係的現狀及前景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3-28 00:25:08  


當前和未來的中美關係,必然是有風、有雨、更有晴。
 
  不少人十分關注2010年美國“重返亞洲”的進展。但深入觀察可以發現,美國取得的這些進展在不同程度上都是修補性、恢復性的。美日和美韓軍事同盟的強化、美印關係的改善、美國與東盟關係的改善,實際上都是修補性、恢復性的。不能無視美國“重返亞洲”的這些進展,但也不應由此做出美國將獲得成功的判斷。事實將證明,美國要在亞洲保持並爭取強化在亞洲的領導地位,是一個錯誤的戰略目標,因此是不可實現的。當前和未來很長時期中,亞洲將一直是世界最具活力的地區,發展迅速、變化劇烈。美國和任何其他國家,要想在亞洲獲得領導地位,都是違反亞洲的歷史大潮流的,因而是不會成功的。此外,美國儘管仍然是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但其實力與贏得亞洲領導地位的目標之間,存在著無法消除的差距。所以,奧巴馬政府“重返亞洲”可以取得一些進展,但其戰略目標無法實現,因而對中國的影響必然十分有限。

  美國對華政策的重大調整

  美國的對華政策和中國的對美政策,共同構成了中美關係的基礎,同時也是中美關係的表現。1979年1月中美建交以來,中國的對美政策一直保持著明顯的連續性、穩定性,但美國的對華政策則出現幾次重大調整,並從而導致了中美關係的幾次重大變化。2010年1月開始,奧巴馬政府的對華政策,與2009年相比似乎發生了變化。很多人驚呼,美國的對華政策“由溫和重新變得強硬了”、“遏制又成為美國對華政策的主流”等等。這些明顯是誤判。事實上,奧巴馬執政以來,美國的對華政策確實在發生重要調整,但不是2010年與2009年相比的調整,而是冷戰以來延續了近二十年的,“接觸加遏制”的美國對華政策,在國際金融危機後,開始向“借重加牽制”調整。這將是中美建交以來,美國對華政策的又一次重大調整。

  美國對中國的定位,實際上也是對中美關係的定性,是美國對華政策的出發點。中美建交以來,美國對華政策的重大調整,都直接源於美國對中國定位和對於中美關係定性的重大改變。冷戰結束後,美國對中國的定位,由冷戰時期的、共同對抗蘇聯擴張的非結盟的同盟者,調整為“非敵非友”,從而導致美國“接觸加遏制”對華政策的形成並延續近二十年,雖然“接觸”與“遏制”的形式、分量不斷有所調整。2009年1月奧巴馬開始執政,正值受到國際金融危機強烈衝擊,世界發生冷戰結束以來的最重大變化。其中,中國和美國的變化尤其重要。奧巴馬政府正是在這些背景上,開始調整對中國的定位。從2009年以來奧巴馬、希拉莉等的言行,可以看到他們對中國的認識包括:美國歡迎一個強大、繁榮、穩定的中國;中國將在廣泛的國際事務中發揮重大的積極作用;中美廣泛、有效的合作,將給美國帶來重要的機遇;中國與美國存在重要分歧,但這些分歧可以通過溝通逐漸縮小、化解。顯然,這些較之“非敵非友”內涵明顯積極的認識表明,奧巴馬政府對中國的定位,正在向“是友非敵”調整。這一定位的調整雖然剛開始,但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美國的對華政策將從此進入又一個新階段,中美關係也將由此進入又一個新時期。

  由於對中國的定位正在向“是友非敵”調整,奧巴馬政府的對華政策也開始由“接觸加遏制”,向“借重加牽制”調整。“借重”和“牽制”都是奧巴馬政府對華政策不可缺少的部分,但“借重”是更主要的部分。奧巴馬對借重中國的高度重視溢於言表,最突出的是為恢復美國經濟而必須借重中國,同時在其他方面也多所借重。這些不僅大為超過了“接觸”的範疇,實際也超出了一般意義的合作。對於奧巴馬政府高度重視借重中國,應該沒有太大爭議,但對於奧巴馬政府是否堅持遏制中國,顯然存在不同認識。特別在2010年奧巴馬政府製造中美之間一系列矛盾、衝突後,認為其堅持,甚至強化遏制中國政策的看法更具普遍性。但深入分析2010年的中美矛盾、衝突就可看到,從批准對台軍售、奧巴馬會見達賴,到糾纏人民幣匯率問題,美國的作為雖然給中國製造了麻煩,但都沒有,也不可能對中國造成重大實質性損害;更沒有,也不可能迫使中國在這些矛盾、衝突中改變、放棄自己的原則立場。對此,美國朝野已有越來越廣泛的共識。所以美國的這些作為已經不是本來意義的“遏制”,即不是出於明顯敵意,以強力迫使中國改變,甚至放棄自己的立場和行動。顯然,美國的作為只是對中國的“牽制”,即在無法改變中國的立場和行動的前提下,通過給中國製造不同程度的麻煩,來爭取美國的相關利益。“牽制”與“遏制”一字之差,內涵很不相同。但奧巴馬政府必然堅持對中國的“牽制”,這既是中美之間始終存在矛盾、衝突決定的,更是美國與中國競爭的需要。美國對華政策由“遏制”變為“牽制”,不僅是美國對中國定位中敵意減少的結果,而且是美國已無力遏制中國的結果,更是國際金融危機後,世界和中國、美國重大的歷史性變化的結果。所以,美國對華政策由“接觸加遏制”,向“借重加牽制”的調整,不僅是必然發生的,而且是難以逆轉的,在奧巴馬政府之後還將繼續堅持。

  當前和未來時期的中美關係

  2010年奧巴馬政府引發中美之間一系列摩擦,導致很多人驚呼“中美關係由熱變冷”,甚至認為“中美開始了新冷戰”。這些判斷既是沒有認真分析中美之間所發生摩擦的結果,更是昧於國際金融危機後中美關係變化大趨勢的結果。事實上,2010年中美之間所發生的摩擦,不是中美戰略衝突的反映,而是中美戰略磨合的表現。首先,摩擦不是中美戰略利益嚴重衝突所引發的,而是或者主要由奧巴馬政府國內政治需要引發的,如批准對台軍售、會見達賴;或者主要由中美之間具體利益衝突引發,如人民幣匯率問題、貿易保護問題。其次,儘管這些摩擦導致了中美關係下滑,有的還導致了嚴重下滑,如批准對台軍售,但摩擦都得到化解,中美關係隨之不斷回升,而2011年1月胡錦濤主席訪美,則標誌著中美關係達到了新高度。所以,2010年中美之間的摩擦不是“新冷戰”,而是國際金融危機後,中美關係進入又一個新階段之初的、不可避免的一次曲折,或者說一次“戰略磨合”。

  冷戰結束後的近二十年中,主要由於美國“接觸加遏制”的對華政策,中美關係一直處於跌宕起伏的協調與衝突狀態。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特別是奧巴馬執政以來,隨美國對華政策向“借重加牽制”的調整,中美關係開始進入一個重要的新階段。中美關係日益明顯地表現出兩個重要特點:第一、中美之間開始形成真正的相對平等關係;第二、中美關係開始處於合作與競爭狀態。長期以來,美國實際上從不真正尊重中國的重要利益,而所謂的保持與中國接觸和遏制中國,更表現了美國居高臨下的心態。但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美國對中國的心態發生了微妙而重要的變化,開始以相對平等的態度處理中美關係。2009年11月奧巴馬總統訪華,發表的《中美聯合聲明》明確宣稱“尊重對方的核心利益”;2011年1月胡錦濤主席訪美發表的《中美聯合聲明》,明確宣稱“中美致力於共同努力建設相互尊重,互利共贏的合作夥伴關係”。這些宣示是中美雙方的共識,但首先反映了奧巴馬政府面對現實,改變了對中國居高臨下的心態。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綜合國力,首先是經濟實力的明顯增強,產生了重要影響。但在無論經濟實力還是綜合國力,中國仍然弱於美國的形勢下,美國急需中國的合作,而中國可以並且已經提供了廣泛的合作,才是美國改變對中國心態的真正原因。

  奧巴馬及其政府的高官們,一再表示了對中美合作的高度重視和充分肯定。競爭正在成為中美關係的又一重要側面,這是中美關係的又一個新特點。奧巴馬及其政府的高官們在突出強調中美合作的同時,也同樣強調了中美競爭。值得注意的是,他們在強調中美必然存在廣泛競爭時,更強調競爭應該成為中美共贏的良性互動,而不應重新陷於零和式的惡性互動。

  2011年1月27日奧巴馬在其提出的第三份《國情咨文》中,突出強調了美國面臨嚴峻競爭的形式,甚至提出美國正面臨1957年在太空競爭中暫時敗於蘇聯的“衛星時刻”。諮文四次提及中國、印度和韓國,認為中國在清潔能源、高速鐵路和高速電腦的研發方面已領先於美國。顯然,已經明確地將中國列為主要競爭對手之一。實際上,中美相對平等、合作成為中美關係主導方面,以及競爭是中美關係重要側面,三方面互相交織、緊密結合,共同構成了當前和未來時期的中美關係。

  美國對中國“是友非敵”的定位、“借重加牽制”的對華政策都正在形成之中,所以,相對平等的、合作與競爭的中美關係新特點,也剛開始表現,它們的成熟,還需要很長時間。同時,長期積累的中美缺乏互信的狀況、結構性矛盾引發的衝突,以及各種具體的利益衝突都將長期存在。這些共同決定了,當前和未來時期中美之間將仍然會矛盾摩擦頻發。特別是還可能出現更嚴重的局面,美國在與中國的競爭中,為有效牽制中國,利用和擴大中美的固有矛盾和各種具體利益衝突,甚至不惜損害中國的核心利益,主要是再次在台灣問題上製造事端。但可以肯定的是,中美之間無論出現多少矛盾衝突,甚至嚴重的矛盾衝突,美國“借重加牽制”的對華政策,以及相對平等、合作與競爭的中美關係,必將在中美一再發生的戰略磨合中,不可逆轉地成熟起來。這是中美兩國的根本利益和現實利益決定的,也是國際金融危機後的世界潮流決定的。

  所以,當前和未來時期的中美關係,必然是有風、有雨、更有晴;而風雨之後,中美關係的天空必將是更持久、更穩定的晴朗。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11年3月號,總第159期)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