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破解兩岸政治問題可借鑒南非蒙特佛利會議經驗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1-08-07 00:12:35  


 
  蒙特佛利會議對當時南非各利益集團的思想和主張產生了重要影響。“鴕鳥”預景的可怕後果使南非德克勒克總統(F.W. De Klerk)做出“我不是鴕鳥”的強烈回應,並促使他在制憲談判上做出很大讓步;“伊卡洛斯”預景不僅對促使泛非大放棄武力鬥爭路線、參加制憲談判起了重要作用,而且也使非國大的領導層意識到如果只重視政治、憲法、政府和軍事轉型,而忽視經濟問題或不採取合理的經濟政策,南非的平穩過渡就只是一句空話。(注4)2000年,該會議參與者、後成為南非第一位黑人財政部長的特雷弗‧曼紐爾(Trevor Manuel)對之這樣評價,“從蒙特佛利會議到1996年《增長、就業和再分配--宏觀經濟發展戰略》(Growth,Employment,and Reconstruction,GEAR)的出台,其過程緩慢而曲折,但當中有許多元素都可以追溯到蒙特佛利會議……直到今天,只要我閉上眼睛,腦海中就會浮現當時會議的情景。該會議已深深地植入我內心深處,一輩子永不忘懷。”(注5)

  南非蒙特佛利會議的主要特點--預景分析

  預景分析最早由美國學者赫爾曼‧卡恩(Herman Kahn)提出,它是對事物未來各種可能的發展狀況的描述,對可能發生的未來提供的是一個更加動態的看法,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潛在的具有特別政策涵義的因素的相互作用上,它有助於決策者打破傳統思維和基本假設,從而可以考慮更廣範圍內的可能性--包括新的風險和機遇,(注6)主要用於分析和處理高度複雜性和高度敏感性問題。

  預景分析的基本步驟主要是:(1)界定問題。進行預景分析首先要有一個明確的核心問題,且問題的選擇要具有重要性和不確定性。(2)分析問題的各種影響因素。(3)識別預先確定的因素(predetermined elements)和不確定性因素。預先確定的因素可細分為恆定因素和可預測因素;不確定性因素指可能發生變化的因素,且這種因素不能通過資料或推理來確定其對事物的發展究竟會帶來何種影響。(4)從不確定性因素中分離出關鍵的不確定性因素(critical uncertainties)。經過步驟(3)得到的不確定性因素可能會很多,但並不是每種不確定性因素都適合於未來的預景開發,預景開發的基礎在於確定出關鍵的不確定性因素。(5)預景建構,即選擇、編寫和修正預景。預景是在結合關鍵的不確定性因素和預先確定的因素的基礎上建構起來的,(注7)其構建應遵循內部一致性和可行性兩個原則。一般來說,2~4個預景就足以涵蓋所有的不確定性,如果預景數量超出這個區間的話,往往會導致可操作性差和效率低下。(注8)關於預景建構數量的問題,有的學者認為四個太多,有的主張建構兩個最極端的預景,有的認為三個最好。其中,三個預景為大多數學者所認同。(注9)(6)學習預景,即對所構建的預景進行檢驗。

  預景分析的核心在於開發共同願景(shared vision)、改變心智模式(mental models)和進行系統思考(systems thinking)。預景分析要發揮出其應有的功效,這三點缺一不可。共同願景是指團隊成員“深度分享的共同目標、價值觀和使命感”,(注10)它是進行預景分析的動力所在。心智模式是指決定我們對世界的理解方法和行為方式的那些根深蒂固的假設,甚至是圖像、畫面或形象,(注11)它直接制約著預景分析的成敗,如同皮埃爾.瓦克(Pierre Wack)所說,“我們的任務不再是寫出關於對未來描述的報告,而是幫助關鍵決策者拓展或改變他們的心智模式,否則我們的預景分析就只能是對牛彈琴,不會起到一點作用。”(注12)心智模式的修煉主要在於開放心胸來討論和傾聽。這的“討論”不是指把事先準備好的台詞告知大家,它是一種敞開心扉式的談話,討論者沒有先入之見,強調互動性和主體間性。主體間性涉及到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主體,實質是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個體與群體的關係問題。它消弭了主體和客體之間的對立,賦予交往中個體同等的主體性,其本質特徵主要表現為交互聯繫性、獨立平等性和可溝通理解性。(注13)“傾聽”不是“下載”(downloading)、“爭論”(debating),而是“反省式”(reflective)和“生成式”(generative)的聆聽。亞當‧卡漢將“傾聽”劃分為四種類型:(1)下載,即只聆聽自己的聲音,卻不注意別人的意見;(2)爭論,即以公正和客觀的態度來傾聽。這兩種類型的傾聽只能複製一些早已存在的觀念或事實,不會創造出任何新的東西。(3)反省式傾聽,即不僅要以省思的方式來聆聽自己的聲音,還要以主觀的同理心從別人的內心深處來傾聽別人的心聲;(4)生成式傾聽,即不僅要從彼此的內心深處來聆聽,也要從整個系統的視角來傾聽。(注14)在蒙特佛利會議中,亞當.卡漢就要求會議成員認真傾聽“異見”、反省深思,不允許他們在討論時說“這個預景真蠢”或“你不應該這樣想”等之類的話,而只允許他們提出“為什麼這種情況會發生”或“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等之類的問題。(注16)這裡的討論和傾聽與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頗為相似。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以溝通為導向,強調交往過程的主體間性,注重交往行為者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達成共識。(注16)系統思考是指要從整體上來看待問題和分析問題,避免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進行系統思考,可以實現四重轉變,即從專注於個別事件到洞悉系統的潛在結構、從線性思考走向環型思考、從局限於本位到關照全局、從機械還原論到整體生成論。(注17)系統思考在預景開發和建構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因為缺乏系統思考的預景只能描繪關於未來的美麗圖畫,卻不能深刻理解在從現實走向未來的過程中我們必須熟練把握的各種影響力。(注18)從這種意義上來說,預景是對未來各種發展狀況的一種綱要性描述。所謂綱要性描述,是指先擬定綱目、確定整體目標,具體內容則隨著形勢的發展而不斷加以補充、修正和完善。因此,預景也是對未來的一種動態性描述。

  破解兩岸政治難題的政策建議

  兩岸政治問題主要包括政治定位、台灣“國際空間”、軍事互信機制以及和平協定等問題,這些問題極其複雜和敏感。因為預景分析主要用來分析和處理高度複雜性和高度敏感性問題,所以兩岸政治問題比較適合用預景分析。

  第一,運用預景分析舉辦關於未來兩岸政治難題如何破解的研討會。這樣的研討會具有以下特點:(1)它對參會者不設置任何前提條件,兩岸各黨派、各行各業的人士都可參加,甚至包括“台獨”分子。參會者須具有專業性、權威性和廣泛的代表性,而且能對自己所在利益團體的政策產生影響。(2)由於該研討會採用預景分析,它須邀請國際上比較知名的預景分析大師,如彼得.施瓦茨(Peter Schwartz)、彼得.聖吉(Peter M. Senge)、凱斯.黑伊登(Kees van der Heijden)和麥茨.林德葛籣(Mats Lindgren)等,以協助進行預景設計。同時,它也須配備為兩岸各方所認可和具有較強影響力的協調員。(3)研討會的地點不一,可選在大陸或台灣,也可選在一個雙方都比較認可的國家,但地點要風景秀麗,且配有娛樂設施,以便與會者擁有寬闊的視野和進行休息,因為由於兩岸政治問題的複雜性和敏感性,不是召開一兩次會議就所能達成共識的,戰線可能拉的會很長。(4)研討會不是讓與會者事先準備好講稿,然後在會議上念念就草草了事,而是要求他們即興暢談對兩岸政治關係未來如何發展的設想,不用去管自己或自己的黨派是否喜歡這種設想,也即要求他們放棄“預設”的認知和立場,進行真正的探討和交流。其目的是希望與會者改變固有思維或拓展心智模式。在討論時,研討會要求與會者開放心胸、認真傾聽和反省深思,不允許與會者說“這個設想行不通”或“你不應該這樣想”等之類的話,而只允許他們提出“為什麼這種情況會發生”或“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等之類的問題。(5)研討會一方面要求與會者要樹立共同願景、改變心智模式和進行系統思考;另一方面其達成的最終預景會有2~4個,而不是只有一個。這2~4個預景是在與會者所構想的許多預景的基礎上,按照預景內部一致性和可行性的原則一步一步縮減出來的。(6)研討會達成的最終預景會公佈於眾,讓兩岸人民瞭解和體認到哪個預景更適合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