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月17日電(評論員 陳鴻斌)近年來,在全球推動碳中和的強勁態勢下,氫能產業在全球範圍內深受青睞,獲得了長足的發展。
氫位於元素週期表之首,原子序數為1,常溫常壓下為氣態,超低溫高壓下為液態。作為一種理想的新的含能體能源,氫能有著極具競爭力的優勢:首先是環境友好。與傳統的化石燃料不同,氫氣和氧氣可以通過燃燒產生熱能,也可以通過燃料電池轉化成電能。而在氫轉化為電和熱的過程中只產生水,並不產生溫室氣體;其次是利用高效。氫氣不僅來源廣泛,還具有導熱良好、清潔無毒和單位品質熱量高等優點。相同品質下的氫所含熱量約是汽油的3倍,是石油化工重要原料和航太火箭的動力燃料;最後是儲運方式靈活便利。與化石燃料不同,氫能是二次能源,可通過分解天然氣、石油、煤和水來製造。除了氣態,氫還能以液態或固態氫化物出現。在-263℃液化時,氫的體積會縮小到原來的1/800,在高壓罐中壓縮後,便於儲存和運輸。
根據不同的制取方式和碳排放量,氫能又分為灰氫、藍氫和綠氫。
灰氫是通過化石燃料燃燒所產生的氫氣。這一類型的氫氣約占當今全球氫氣產量的95%,碳排放量最高。
藍氫是在灰氫的基礎上,應用碳捕捉、碳封存技術,實現低碳制氫。
世界能源理事會發佈的《氫能—工業催化劑:加速世界經濟在2030年前實現低碳目標》報告認為:藍氫可以減少排放,推動建立氫能經濟。通過捕獲和儲存製造過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而獲得藍氫,提供了一種更可行的減排方法。
藍氫不是綠氫的替代品,而是一種必不可少的技術過渡,可以加速社會向綠氫的過渡。為了使藍氫生產變得切合實際,許多國家政府已制定了氫能發展戰略,明確其社會可接受程度,制定運輸和儲存價格體系,並提供相應的財政資助。
|